综合性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脱水治疗和使用药物状况的横向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综合性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脱水治疗和使用药物状况的横向调查研究

黄丽华吴毅林晖蒋丽艳

黄丽华吴毅林晖蒋丽艳

(广西省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防城港538021)

【摘要】目的:了解我市综合性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脱水疗法的应用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市综合性医院共3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脱水药物应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员均经过统一严格培训,应用统一规范用语与调查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统一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350份,脱水疗法的知晓率为90.5%、应用率为50.3%。结论:我市综合性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脱水药物临床知晓率较高,未发现有脱水过度情况,应该继续加强科普宣传的力度,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防治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脱水治疗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087-02

目前,国内患者日益增多,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流中断,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发生不可逆性坏死的脑血管病[1]。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患者的脑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严重者会引起生命危险。脱水疗法对于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有重要意义。若脱水过度,引起血容量减少,大脑处于低灌注状态,易加重脑组织缺血,导致病情恶化。常用的脱水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甘油氯化钠、呋塞米(速尿)、人血白蛋白、七叶皂苷钠等。笔者通过本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我市综合性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脱水疗法的应用现状和脱水药物的使用现状,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防治工作的进行。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市综合性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50例,男175例,女175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3.64±12.23)岁,体重44~68kg,平均体重(43.33±12.10)kg。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201例(57.4%),小动脉脑卒中61例(17.4%),心源性脑栓塞55例(15.7%),其他原因(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28例(8.0%),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5例(1.4%)。入选标准:(1)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所选病例均经头颅CT和(或者)MRI扫描确诊;(2)出院时患者的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可以自主服药。排除标准:(1)伴有明显的认知精神障碍或功能障碍;(2)伴有恶性肿瘤;(3)伴有严重的心、肝、肾、肺等脏器疾病。[2,3]

1.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员均经过统一严格培训,应用统一规范用语与调查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统一分析。调查前应先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由调查员询问并填写。问卷内容:患者年龄、种族、性别,是否伴有饮酒、吸烟、高血压、心房纤颤、糖尿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危险因素;治疗方法:抗血小板聚集、溶栓、降血糖、控制血压、调脂、脱水、神经保护剂、手术、康复治疗方法;曾使用的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氯化钠、甘油果糖、利尿剂(速尿+甘露醇)、复合脱水剂(甘露醇+白蛋白+利尿剂)、脱水和补液。

1.3统计学处理测定数据用均数(x-±s)标准差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调查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201例(57.4%),小动脉脑卒中61例(17.4%),心源性脑栓塞55例(15.7%),其他原因(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28例(8.0%),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中5例(1.4%)。见图1。

2.2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方法现状神经保护剂310例(88.6%),降血压284例(81.1%),脱水疗法176例(50.3%),溶栓169例(48.3%),抗血小板聚集164例(46.9%),降血糖84例(24.0%),降血脂58例(16.6%),血管内介入治疗0例(0%),康复治疗0例(0%),去骨板减压术0例(0%),见图2。

2.3缺血性卒中患者脱水药物的使用现状调查显示,脱水疗法的知晓率为90.5%、临床应用率为50.3%。复合脱水剂95例(27.1%)、利尿剂30例(8.6%)、脱水和补液27例(7.7%)、甘油果糖15例(4.3%)、甘露醇6例(1.7%)、甘油氯化钠3例(0.9%)。见图3。

3讨论

目前,我国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已超过700万例,有相当大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容易发生复发性脑卒中。[4,5]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患者的脑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严重者会引起生命危险。通过调查发现,脱水疗法的知晓率非常高,但是应用率明显低于知晓率。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多采用神经保护剂和降压疗法,故加强脱水疗法对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力度,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防治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常用的脱水药物有甘油、甘油果糖、甘油氯化钠、甘露醇、呋塞米(速尿)、人血白蛋白、七叶皂苷钠等。调查小时,复合脱水剂、利尿剂、脱水和补液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得较多。由于甘露醇、甘油在体内代谢得较慢,并且透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特别是对血脑屏障尚未受损的细胞毒性的脑水肿患者,容易出现反跳的现象。复合脱水剂是由甘露醇、白蛋白和利尿剂联合使用,既可以增强疗效,延长作用时间,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反跳现象的出现。脱水和补液相互影响,调节机体内的体液平衡。如果机体脱水过量,会引起血容量不足,甚至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一般维持机体出入量轻度负平衡。

采用脱水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以有效地降低手术的风险,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颅脑损伤给患者带来的生命危险,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少成,尚万余,刘俊艳.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1):61-63.

[2]杨天伦,主编.心血管内科学住院医师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744.

[3]赵水平,胡大一,主编.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10,14.

[4]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5]饶明俐,王文志,黄如训.中国脑血管病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