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冲洗发生眩晕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2

外耳道冲洗发生眩晕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胡容峰袁雁

上海长征医院门诊耳鼻喉科200003

【摘要】目的:探讨外耳道冲洗发生眩晕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将2015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期间在本院接受外耳道冲洗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40例/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冲洗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冲洗成功概率为95.00%,眩晕、疼痛、呕吐、外耳道损伤发生概率依次为12.50%、15.00%、7.50%、2.50%,均较对照组数据更佳(p<0.05)。结论:环境、精神、药物是导致外耳道冲洗发生眩晕的主要原因,通过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

【关键词】外耳道冲洗;眩晕;预防措施

外耳道冲洗属于门诊常规操作技术,主要用于外耳道已软化的耵聍栓塞的冲洗,同时在外耳道异物的冲洗中应用也较多,外耳道冲洗受多种因素影响会使患者产生各种不良反应,例如眩晕、呕吐、疼痛等,其中眩晕还会使患者发生跌倒事件,产生不良后果。为了探讨外耳道冲洗发生眩晕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本文将80例在本院接受外耳道冲洗的患者作为对象展开研究,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从本院接受的外耳道冲洗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就诊时间为2015年3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采取随机分组法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

观察组(n=40)——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6:14;年龄范围(5—86)岁,平均年龄(45.28±20.31)岁;治疗原因:19例外耳道耵聍栓塞,10例外耳道真菌病,6例湿疹,3例异物,2例外耳道银屑病。

对照组(n=40)——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5:15;年龄范围(7—84)岁,平均年龄(45.32±20.19)岁;治疗原因:17例外耳道耵聍栓塞,11例外耳道真菌病,7例湿疹,3例异物,2例外耳道银屑病。

对照组和观察组外耳道冲洗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别不大,p值大于0.05。

1.2方法

一组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对其病情进行评估,治疗期间询问患者不适反应,结合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暂停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不良反应进行观察,采取对应措施。

一组实施预见性护理(观察组)。主要内容如下:

(1)心理干预:大部分患者产生眩晕的原因与心理因素相关,因此在治疗前应将外耳道冲洗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说明,告知患者该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接受治疗。

(2)规范操作:叮嘱患者接受治疗前要食用早餐,不得在空腹状态下接受治疗,评估治疗禁忌证,给予患者少量糖水饮用。冲洗过程中使水温维持在三十八摄氏度左右,水量以二十毫升至三十毫升最佳,间断进行操作,尽量缩短冲洗时间,在冲洗时针头不得直接对着鼓膜,应对着外耳道后上壁,防止对内耳造成刺激而导致眩晕。

(3)体位指导:协助患者取坐位接受治疗,将头向患侧偏,年龄较小者可取侧卧位,将头部偏向床外侧,保持患侧耳道口向下的姿势,将弯盘放在耳垂下,与皮肤紧贴,左手向上牵拉耳廓,右手持着仪器冲洗外耳道上壁,冲出分泌物后采用干棉签将外耳道擦干。

(4)症状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断询问患者不适反应,若出现眩晕、剧烈疼痛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停止操作,将座椅放平,让患者静卧或闭目静坐,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在患者恢复后再继续操作,针对呕吐、眩晕严重者,静脉注射浓度为50%的葡萄糖,同时针刺或指压合谷穴等穴位,帮助患者恢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统计两组的一次冲洗成功概率。

1.4统计学处理

将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一次冲洗成功概率(用%表示,卡方检验)投入SPSS18.0版软件中进行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表1所示,观察组一次冲洗成功概率较对照组更高,眩晕、疼痛、呕吐、外耳道损伤的发生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更低,p值小于0.05。

注:同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外耳道冲洗主要用于清除外耳道耵聍、异物等各种分泌物,能够使患者耳部不适感减轻,患者会存在听力下降、耳痒、耳闷胀不适等症状,此外,进行外耳道冲洗也有利于增加骨膜和外耳道的清晰度[1],提高耳科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同时治疗耳科疾病时,通过外耳道冲洗有利于药物充分接触耳道黏膜[2],使药效提高。

临床实践发现,外耳道冲洗十分容易引发眩晕、疼痛、呕吐等不适反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因素包括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3],同时患者在空腹状态下接受外耳道冲洗也会引起眩晕,情绪过度紧张极易引发眩晕,环境过冷或过热、空气污染严重以及诊室内过度嘈杂也是眩晕产生原因。常规护理干预无法有效预防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只能够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预见性护理干预通过心理干预、规范操作、体位指导以及症状护理能够有效预防眩晕。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规范操作通过让患者饱腹后接受治疗以及按要求实施治疗能够有效避免眩晕;体位指导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症状护理是预防眩晕、呕吐等不适反应的关键措施。

本文结果部分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后,其进行外耳道冲洗时眩晕、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均较对照组更低,同时一次冲洗成功概率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总之,精神、环境、药物等导致患者接受外耳道冲洗时发生眩晕的主要因素,通过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眩晕,同时还能防止疼痛、呕吐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参考文献:

[1]叶民.心理干预在小儿外耳道冲洗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36(15):3393-3394.

[2]杜春慧.护理干预对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3):106-108.

[3]陈绮琴,刘艳,丁小梅等.真菌性外耳道炎的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5,36(18):4186-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