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曹秋花王淑霞

曹秋花王淑霞

(河南省漯河市二院河南漯河462000)

【摘要】目的研究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1年内收治的儿科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50例,分别使用非语言沟通为主的护理和以语言为主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服务态度等都较为满意。结论护理工作需要针对性的进行,儿科患者年纪较小,过多的询问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而恰当的非语言沟通更能促进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氛围,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儿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233-02

非语言性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1]。儿科患者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情况,患者家属也会具有一定的紧张感,恰当的非语言性沟通可能会给患者到来良性作用,本文研究从该角度出发,观察患者在护理当中的满意度情况,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研究中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儿科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在5~12岁之间,患者病症包括儿科中的内外科两方面,分为住院治疗患者与打针、点滴治疗患者。在护理期间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组别之间的性别、年龄及病史等情况都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护理期间的常规护理方法相同,均为按照患者的病症进行对应的护理,护理注意事项相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照组患者以语言沟通为主,询问患者的感觉、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通知患者家属治疗需知,同时对患者采用亲切问候,用聂入式谈话放松患者的心情,询问患者年龄、家庭成员、爱好等方面;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通过非语言性沟通为主,使用动作、手势、眼神和表情等完成对患者的感知询问,表达护理人员的观点、用意等[2]。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4.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工作均顺利完成,患者康复出院,但在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护理人员的技能、服务态度方面,观察组的护理人员满意度更高,详细的比较情况见下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比较

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并发症情况,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并发症,两组之间并发症比较差异明显,P<0.05,回访中10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回复,其中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47例,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31例,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儿科在各大医院当中已经成为主要科目,在护理工作的进行中,科室的护理难度也在不断的上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近年来我国诈骗案件的上升,患者家属对外界的信心也在不断的降低。同时,儿童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过于的语言询问会给儿童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患者在病症伴随的同时,过多的询问会给患者造成更多的负担,不能清楚的表达自身的感受[3]。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证实,非语言性沟通护理的效果非常显著,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更为明显,患者的并发症较少,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护理满意度等情况都较高,P<0.05,差异非常明显。完成护理后的回访结果也表明,观察组整体效果更为理想。

护理工作是临床上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护理工作也需要不断的加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考虑,增加对护理工作有益的因素,非语言沟通可能在成人患者的护理中并不理想,但在儿科这个特殊群体中,对患者充满了好奇,也更容易使患者家属接受,且通过研究,这种护理方法的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实际护理中,儿科护理可以进行推广,提高护理人员在护理时的专注度和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认可度,建立更为理想的护患关系[4]。

参考文献

[1]季爱琴,徐玲芬,谢波,陈慧敏.改进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对ICU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5(10):134-135.

[2]刘桂珍.浅谈非语言性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10(10):98-99.

[3]骆益春.倾听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2008,6(12):87-89.

[4]文紫萍.护患关系与护患沟通[J].当代护士,2010,2(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