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1

浅谈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关明辉

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二中学166300

如今的大部分中学生承受能力普遍较差,这和中国现在存在的4+2+1式的家庭结构是分不开的。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亲母亲的宠爱。不少家长抱着“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心态,尽量把生活上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都包办解决了。一看见孩子吃点苦,内心深处就觉得亏欠孩子,于是大包大揽。现在家长代替孩子值日的现象很多,特别是放学后每个学校门前的家长排的队犹如长龙,只见孩子出了校门把书包一扔,大摇大摆地在前面走,而后面呢,家长一个个背着沉重的书包在后面跟着。这就弱化了孩子面对挫折以及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摇篮,重视的还是应试教育,而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以及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重视得不够。

其实越是娇贵的温室越是培养不出美丽的花朵,中学生的成长其实也是带有自然性的,正如风吹雨打和任人敲打过的果树长出来的果子才格外香甜。中学生的成长也是这样,必要的挫折更有助于他们的成长。试想,人的一生中,不如人意的事是十有八九,如果中学生没有抗击失败的能力,岂不就被淹没在竞争的洪流中吗?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介绍了女孩刘亦婷10岁时捏冰一刻钟锻炼“忍耐力”的方法。有些家长认为这个方法有点残忍,但刘亦婷的父母掌握了这个度,知道一刻钟不会伤害到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磨炼意志的方法来锻炼孩子,总比孩子小时候缺乏意志的磨炼,成长后经受不了风雨而走向极端要强得多。因此,像刘亦婷那样经过人性化的挫折教育,能够成为社会上的名人,将不再重复历史那种非人性的悲惨挫折的痛苦。实践证明,只有经历了适当合理的挫折教育,我们的中学生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只有拥有了独立生存能力,我们的下一代才能造福于全社会。

另外,形成中学生承受能力差的原因还有他们的人生阅历相对较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事物缺乏准确的判断力,再背负着繁重的课业负担,所以中学生的性格中不稳定的一面就显现出来,容易急躁、发脾气,所以显得承受能力很差。

那么如何引导中学生顽强地走出“挫折和磨难”呢?

一、应该引导中学生建立自信心。

自信是克服和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一剂良药,增强自信会减少失败,自然遭遇挫折的几率也就大大减少了。自信心的建立还和周围的环境有关,家长、老师还有周围的同学在中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要多表扬、少批评,这样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

二、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不同的经历中让中学生总结经验,从而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也是很重要的。作为学校要多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总结,积累经验和不足,从而战胜困难。家长也要利用休息日和假期带着孩子去实践,在实践中让中学生明白什么事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在实践中体会无论做什么都是有困难的,从而正确地看待挫折和困难,也更能让中学生坚定地战胜苦难和挫折。

三、要引导学生去释放压力。

遭遇困难和挫折中的中学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并帮助他们去分析,困难和困难、挫折和挫折也是不一样的,以便让中学生战胜它们。

四、教育者的影响也是很关键的。

如果中学生身边的教师、家长以及朋友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都能摆正心态,积极地去应对和克服,那么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精神一定会感染中学生。特别是作为教育学生的老师,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摆明立场,分清苦难和挫折的真正内涵,抓住教育的契机,那么中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后,面对困难和挫折自然也就能勇敢地去战胜了。

五、培养中学生坚定的意志力,对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发生也是很有必要的。

有些中学生就是意志力差而受环境的影响,才遭遇失败的,特别是网络游戏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教育中学生要分清对与错、善和恶,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标准,之后才能遇到诱惑的时候拿出意志力去战胜,否则的话就很难走出来。

六、避免孩子有自满的心理对于承受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俗话说“胜不骄,败不馁”,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中学生常常满足于现状,怎么能不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呢。要培养中学生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有紧迫感,不能总是满足,岂不知在满足于现状的同时就会忽视很多危险的因素,因此遭受的困难和挫折也就会逐渐增多的。

要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训练。心理和身体一样,通过一定的锻炼活动能促进健康。在培养心理承受力方面,“挫折教育”和“耐挫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我们能用正确的方法去疏导,加之正确判断、及时给予中学生正确的引导,中学生的承受能力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