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建设与高校德育发展的新阵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试论网络建设与高校德育发展的新阵地

张树弘

张树弘(周口职业技术学校河南周口466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从研究网络这一高校德育新阵地的时代特点出发,分析了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正、负面影响,探讨了新时期我国大学德育工作的变革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在信息网络时代,高校要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新突破。

关键词:网络高校德育新阵地

面对信息网络化多重挑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高校德育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使高校德育工作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更多适应21世纪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网络给高校德育带来的负面效应

首先,“虚拟的现实”对学生个性的无形压制。

“虚拟现实”的出现和发展,必然造成人们交往方式的重大变化,造成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在进行网络交往时,所有的网络成员可以同步共享信息,自由选择交流方式,自主决定行为模式。沟通方式的变化使得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更加容易。每个上网者可以与大学教授交流,也可能与罪犯沟通;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也相互感染;从而难以形成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交往的安全感降低,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焦虑、苦闷、压抑等情绪,导致其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紧张,人际距离疏远,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而这种直接认识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这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独立意识的增强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网上信息垃圾对学生思想的腐蚀。

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等一些特点,这就给网络信息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致使网络信息精华与糟粕并存。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污言秽语俯拾皆是,网络垃圾泛滥成灾,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全国近2300万网络用户中,24岁以下的青年人占了近六成,其中大学生占相当比例。在大学生网民中,因沉湎于网上聊天、交友、色情浏览而导致学习成绩急骤下降、精神委靡颓废、以至精神分裂失常等现象的为数不少,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再次,恶意的政治信息对学生思想的毒害。

总的来讲,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然而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间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展开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他们常常以所谓“民主”、“人权”为幌子,肆意歪曲是非、颠倒黑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恶意攻击和诽谤。譬如坚持“全面西化”、分裂国家的恐怖分子等敌对势力正是利用网络空间在网上肆虐宣传他们的反政治思想以诱导人们,左右人们的思想。这些思想言论极容易使缺乏政治经验、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受其蒙蔽,甚至迷失政治方向。

二、网络这一全新阵地为高校德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为高校德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其次,网络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恰恰是这种虚拟性,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而学生也同样可以毫无顾及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再次,网络有助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意识的提高。

网络这一特殊空间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能、发表观点、意识创新的可能和机遇。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它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网络的民主性和资源广泛性为促进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和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对策

首先,德育观念要开放。

要树立开放大学德育工作的新理念,就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特点,树立德育空间网络化的新观念。传统的德育观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密切配合进行的。但在今天,国际互联网的开通,大大小小的网站把世界紧密相连。学生在家庭或学校通过网络就随时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可以学习自己想了解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网络空间有多大,德育的空间就有多大。因此,我们要认清互联网络传播信息快捷、广泛、开放等特点,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德育,让德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其次,固守高校德育新阵地,建好主流网站。

要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高校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坚持正确的导向。我们要通过网络,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稳定的敏感性问题,要有正面的声音,给涉世不深的学生以政治上的引导。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变革使青年学生养成了强烈的求新意识,同时易对因循守旧的旧做法、旧思维、旧形式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即使被灌输进了大学生的头脑,也会很快被来自网络等媒介的负面信息所稀释或抵消。在这方面中各学院更应沉着应对,“两课”教育工作者主动出击,深入研究“两课”教学方法的特殊规律,抓住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两课”课堂搬到互联网上,可以建立马列主义学习研究会网站和理想导航网站(网上党校),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信息量,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息的思想观点和知识,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大学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方法,并运用于网络中,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选择。

再次,建立网络监控系统,注重加强对网络的防范和管理。

高校应适当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运用法律政策和德政管理手段,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现象。

最后,培养高校网络辅导员。

网络辅导员是随着高校德育在网络上的不断展开应运而生的新职业。网络辅导员不是通过上课或者面对面的交流来做思想教育工作,它是通过网络这个“媒介”与人们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引导,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目的的一项工作。作为“网络辅导员”,一是把思想教育的信息资源,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思路、方针、政策以及相关著作、新闻报道、经验介绍等等,通过专门的网站、网页、栏目或信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互联网上,供大学生们来浏览、阅读,从而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二是针对收集、发现、捕捉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片面或不正确、不真实的舆论倾向或热点问题,有意识地通过在网上发布正面引导信息,包括答疑、解释、评论、披露或澄清事实等方式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意识;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交互的特性,通过在线论坛、在线聊天等信息即时交流的方式,与大学生网民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四是依托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规章和制度,通过网上的法律知识宣传、管理措施和技术规范明示等措施,来教育、约束和引导大学生们的思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