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生,更需要关爱

/ 2

复读生,更需要关爱

胡青容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高学历的社会竞争使得学生们只有不断地刻苦学习,为的就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于是出现了很多高三学生复读的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四生”或“本科生”,高考复读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是一个在高考中因各种因素“败下阵来”而又不甘心失败,重新进入“高四”学习的勇敢者群体。高三复读学生复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因录取学校不理想而复读。这类学生相对于以往的复读生而言,是近两年的复读生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这就是高分者渐增,这些高分考生立志要考上重点大学,非重点不进,因而选择回到学校复读。

第二种类型是平时成绩突出,临场发挥失常者。这样的考生在复读生中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心理、生理、临场状态、考题风格、高考信息误导等方面的影响,他们高考发挥失常。应该说,他们的高考失利具有偶然性,不能代表他们的真实实力。有的考生平时成绩相当优秀,可一走上高考考场,便紧张得难以自已,有的脑子里更是一片空白,最终成绩不理想而选择去复读。

第三种类型是平时不努力,落榜了才开始着急者。此类学生在复读生中也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类,其中不乏天资聪慧者,尤以男生居多。童年、少年时的贪玩,使他们先天不足,等到上高中甚至面临高考,要选择人生之路了,他们才幡然悔悟,然而为时已晚,复读便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此类考生中也不乏大器晚成者,复读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虽然每一位复读生的复读原因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复读生虽然意志坚决,信心勃勃地再度回校,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心理上的压力就是最大的问题。高三复读学生不同于一般的应届学生,他们不仅象其他高三学生一样每天要学习众多的复习资料,要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模拟考试,面对着高考倒计时,而且还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更多的压力,高三复读学生的主要的心理压力有:

1.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主要是由于应届时没有考上大学或者是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以后再次回到高中学校学习,在此过程中很多学生的父母和亲人会比原来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希望孩子这次考得更好,无形之中会给学生施加更大的压力,会给他们以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你不努力,会象上一次一样又会考不好。同时学生会认为自己给家人和亲人带来更多的痛苦和麻烦,也就不能很好的平衡自己的心态安心的学习,总是带有负罪感,所以会焦虑、不安、紧张等。

2.来自学校方面的压力。主要是对于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知识扎实,成绩比较好,学校和老师对于他们寄予厚望,认为他们可以给学校提高声誉,因而复读生们感到压力重重。对于高考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学校和老师为了学校能提高升学率,不得不给这些学生施加压力,采取各种办法鼓励他们努力学习。面对学校和老师寄予的厚望,复读生们开始自卑、焦虑、恐惧等。

3.来自自身方面的压力。学生个性的发展表现为独立愿望的日趋强烈,但是这种独立的要求又是建立在对成人一定依赖的基础上的,因而两者的矛盾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己性格方面的因素,如固执、狭隘、急躁、粗暴、反抗、攻击、鲁莽好斗等,而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他们处于众多的压力之下,产生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自卑、孤独、冷漠等,会妨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高考成绩好的复读生给自己定的目标较高,他们觉得既然是在重点高中复读,当然就该考一个重点高校,否则岂不是枉到学校来复读了?于是,自己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导致心理压力过重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高考成绩相对较差的复读生给自己定的目标不如高考成绩好的复读生高,比较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但是会因为外在的压力给自己施加很大的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

由此看来复读生面临着很多的压力,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很多问题,作为面对复读生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所以复读生更需要爱。家长,教师和全社会应该给予复读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轻松完成复读一年的学业,顺利参加高考,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进入理想的高校。复读班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教育理念:不论任何人,只要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不会没有挫折,就不会没有压力。所以,学生复习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社会上应给予公平的对待,不能也不应歧视复读生。作为班主任,这时既是班级组织者与管理者,更是他们最需要的大朋友,同时还要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如何给学生更多的爱呢?个人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至关重要。

一是关心学生的生活。班主任首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生活的关心主要是指吃饭和睡觉的情况,复读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重新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学生进校后要抓住时机与之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特别要了解是否有贫困学生,若有要尽可能的帮助生活中的贫困生,让他们感到温暖,使之能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还要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征得家长支持。总的说来,关心学生的生活,就是和他们平等相处的第一步,才能迅速走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

二是关心学生的学习。学生回来复读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就是希望通过一年的学习能让成绩更上一层楼,最后能进入理想的高校,所以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多数复读生的心态是比较沮丧的,因为他们在应届中没有成为考试的成功者,因此一要为学生树立信心,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二就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分析遇到的困难,共同探讨适合他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其产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朝着既定目标继续努力进行理性情绪辅导,改变不合谐的理念。让他们对自己所持有的关于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世界的不合理的理念进行反思和置疑,培养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学生只有提高了成绩,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和享受,才有学习的兴趣,且将最大的精力投放到学习中。

三是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点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也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复读的学生,年龄大都在十八、九岁,都已成人,但他们毕竟是从校门到校门,心里年龄很不成熟,再加上高考的失利,对他们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在悲伤与悔恨、无奈与失落相互交织的复杂心情下,内心充满疑惑,同时又满怀期望地进入了高考复读的行列。这个看似成熟而实际上又非常脆弱的群体,他们首先渴望别人的理解,同时更需要真诚的帮助与支持。分析他们的心态,从而开展针对性较强的思想工作,克服“高考后遗症”,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时,要特别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为自己确立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学习目标。鼓励学生一鼓作气,坚持不懈。告诉学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日出必须守到拂晓”,“坚持就是胜利”。这种坚持不仅是学习上的坚持,更是一种状态上的坚持,一种心态上的坚持,学生曾经经历的“高三”,与即将要经历的“高四”,没什么不同,应届高三也苦过累过,不也过来了吗?“高四”这一年,同样是一年,不长也不短,只要自己有目标、有追求,不要在思想上轻松,日子过得也很快。复读,绝不是人间的“炼狱”。退一步,即便你认为是“炼狱”,那也恰恰是你涅磐之后的重生之所!整个一年的学习千万不能中断,咬咬牙,一定要把这一个年盯下来。给复读生的建议是:要想保持好的心态,不让考试压倒自己,调整非常重要。你就当自己在读应届高三,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复读生。这样意识着,过些日子,压力就会减下来。

所以,高四的学生,其实要比应届班的学生,更需要爱!但对于高考落榜的复读生来说,却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学生的心态问题,因为态度决定一切。作为复读生的班主任,首先要研究学生心理,知道学生想什么,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工作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除了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爱的教育,让每一个不甘失败、勇于追求成功的学子都在再复习的一年里得到锤炼、得到蜕变。复读教育,不光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想的翅膀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