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矩形纸片中的数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1

隐藏在矩形纸片中的数学

张凯平

聂惠敏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东风小学会学是学生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是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把教师的教转变成教师的导,把学生被动地学转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导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造。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导的设计:一是要新鲜,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创出性学习的兴趣;二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导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等等。提高数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社会高度文明的今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达到完善的展示,而数学正是这一高超智慧成就的结晶,它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应认清“应试教育”体制给数学教育带来的弊端。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重智轻能、重少数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理论价值忽视应用价值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无法跟上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还要求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学习、参与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价值及应用价值。同时应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把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始终贯穿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在设计教师导的前提下,教师要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导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长期坚持,并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会逐渐形成。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儿童科学的志趣,培养儿童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且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路线。出于好奇心的儿童,对新事物具有进行探究的强烈愿望,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交流,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的作用。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会发现什么?一般小组合作以4~6人为宜,进行交流、实验、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圆锥体的体积乘以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笔者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并动手操作:(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突出难点,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总之,鼓励学生“我会学”中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只要教学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索,就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适应、参与和建设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