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1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吴茂春

吴茂春四川省泸州市第十五中学校646000

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向少年儿童提供体育设施和机会,使他们每天都能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因此,为了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必须对现行的体育课程进行重大改革。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不断改革与发展,如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材的选择性加大、多样化有所体现、质量的逐渐提高。

在我国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都亟需改革,以适应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一、改革课程内容,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实际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健康认识的转变,体育新课程的目标由过去的“增强学生体质”向“全面增进学生健康”发生转变,课程内容体系也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生转变。体育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国外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方面,并根据各个方面的目标,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构建具有较强时代性的课程内容体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运动技能学习方面的变化。虽然以往的体育课程也有相应的内容,但与之不同的是,体育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选择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运动技能既包括竞技性的运动技能,也包括非竞技性的运动技能。由于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人,而不是培养优秀运动员,所以体育新课程强调对传统的竞技性运动技能进行改造,使其能为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除此之外,体育新课程还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踢毽子)和新兴运动项目(如轮滑)等非竞技性运动技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些体育活动项目因其实用性与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

二、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

学生的运动兴趣需要依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去不断激发与提高,而体育教学方式的选择不仅要解决“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会运动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更应解决的是“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使其成为终身自觉锻炼的体育爱好者和体育的受益者”。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和教材居于绝对支配的地位,由于教师较少地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中,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将指向“学生”这一主要群体的健康发展上。因此,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应由强制性向自主性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单一的接受——灌输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多样学习方式转变,体育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体育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

三、形成运动爱好与专长,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讲,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以及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关注学生一时的运动技能表现更为重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就非常强调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陈至立同志提出:“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有强烈的运动兴趣,还要求学生掌握一两项较为擅长的运动技能,以便于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锻炼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课程标准》对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了灵活处理:在小学阶段,强调运动技能的游戏性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练”,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初中阶段,强调由学校和体育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学生的兴趣,在每一类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类)中选择若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在高中阶段,则允许学生根据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和学校确定的内容范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进行选项式学习,以帮助学生至少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与专长。

面对新时期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课内外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的积极性,以保证体育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