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应如何把握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应如何把握健康教育

钟富发

钟富发(武平县职业中专学校,福建武平364300)

摘要:中职体育应把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健康第一”为先导,以终身健身为方向,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崇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41-02

作者认为只有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丰富学生体育健康知识,加强职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他们的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他们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他们才能在毕业后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成为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从事生产、建设一线工作的产业技术工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突出健康教育,以满足今后繁重工作的需要。

一、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因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学生课业任务重,缺少休息和锻炼时间;另一方面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只有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淡化以“竞技体育”为中心,过于强调运动技术规范化,而忽视人的身心与行为对健康影响的片面倾向。也只有确立这种指导思想,才能重视人类追求和体验文化的价值取向,即重视它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价值以及协调能力,发展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使之可能继续挖掘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始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必须加强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目前不少职业院校开出的体育课,仍重复小学、初中时期的内容,主要传授的是体育技术技能,忽视了体育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要使学生对体育与人体生命质量的关系,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处方),身心健康的标准、评价、运动营养、安全急救、心理健康、医务监督等等都充分了解,我们职业院校就应该通过学校广播、专栏、心理咨询室、医务室、体育健康课等进行广泛地传授。人的一生在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工作、学习,学生时代应了解、吸收相关的健康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因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应加大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等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终身的健康打好基础,为其生命质量提供良好的保证。

三、使体育健康课内容多样化

体育健康课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主渠道,再不能延用老办法,以竞技教学为主,这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应以学校现有条件,特别是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特点,选择适合开展的项目,除了过去的球类、体操、田径等之外,还可以开展健美、健美操、定向越野、自然体育、保健体育等各种项目。笔者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给电工专业学生上课,就进行攀登为主的实施练习,给数控机械专业学生上课,就以力量为主进行练习,这样既能贴近专业特点,又对专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学校还经常开展健康教育题材的班会、广播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选择地了解健康知识,使学生终生受益,健康教育得到了长久普及,每位学生都可以切实把握自己的健康命运,进而提高其健康素质和科学营养。

四、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在体育健康教学中要有计划地、有意识地设计体育活动的情景,有目的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如长跑教学中可设不同终点的越野跑,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技能,在锻炼中获取乐趣,也能促使学生更加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被大家称之为“在育体中育心”。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其独特功能,它能降低焦虑反应,振奋精神,提高智力,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消除疲劳,增加社会联系,治疗心理疾病。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若心理不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并且心理健康是人们与生活环境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协调和均衡,所以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必须在学生身、心健康两方面多下功夫。

五、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

体育科学揭示,体质是一种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状态和特征。遗传决定于个体差异,体育教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而不可一刀切。因为体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体育娱乐能力和体育观赏能力,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平时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健康的身体,体育教学就是成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

六、向学生灌输健康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欲强,生命力旺盛,正处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生活意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体育健康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参加体育活动,感受身心的舒坦,观看体育比赛或表演,享受视听的愉悦,这是一种可促进人在竞争中求进取,在运动中健身心,在挑战中长智慧,在苦累中练意志,在与同伴和对手合作交锋中增进社会公德意识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能使人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运动后虽然会感到身体疲劳,但精神却得到了莫大的满足,会进一步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要在学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目标,就应加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度,拓展课外体育时空,努力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引导学生崇尚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七、实施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各异,体育教师的认识和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使人们认识到,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突出运动技术教学的因素较多,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不够,因此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各高职院校程度不同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并着手进行改革。但由于出发点视角的不同,体育教师的理论观点和从教能力也呈现出差异性。表现在有的学校以转变观念为重,即把以教师为主,技术为主,课堂为主的旧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健康能力为中心,课堂内外相结合,即重视健身锻炼方法的掌握为重点的教学观念。有些学校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重视终身教育,用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实施体育教育;有些学校则侧重于身体锻炼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原理等内容的教学。可见,健康教育的实施因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度,广度的不同各有侧重,各成体系,使在体育教学时间中实施健康教育呈现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廖文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1]中国学校体育2000.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5.7

[3]胡万达.健康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湛育明.对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追求“健康第一”为目标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5]曲宗湖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