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分析

彭晓辉

湖南省邵阳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目的:讨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84例呼吸衰竭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为83.33%,并且在治疗后动脉血气的变化情况方面,观察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说明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效果要远高于传统的气管插管治疗,其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通气、换气的功能。

【关键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小儿呼吸衰竭;临床效果

呼吸衰竭是指临床患者肺部功能发生障碍,使机体二氧化碳发生潴留并伴有缺氧,造成患者代谢、生理功能等发生障碍紊乱等一系列的临床综合征。而小儿呼吸衰竭主要由于感染性肺部疾病所导致的,同时该疾病较为特殊,因此患儿一旦出现呼吸衰竭,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则无法保障呼吸道的顺畅,导致患儿死亡,因此为了保障患儿的呼吸顺畅,临床中采用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进行治疗[1],因此为了研究以上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特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84例呼吸衰竭的患儿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84例呼吸衰竭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以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儿为42例,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4个月至13岁,平均年龄(4.3±2.2)岁,其中Ⅰ型呼吸衰竭的为27例,Ⅱ型呼吸衰竭的为15例;观察组患儿为42例,男性患儿为23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5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为(5.6±2.5)岁,其中Ⅰ型呼吸衰竭的为26例,Ⅱ型呼吸衰竭的为16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儿均经动脉血气诊断为呼吸衰竭[2]。(2)Ⅰ型呼吸衰竭:血氧分压低于6.7kPa(50mmHg);Ⅱ型呼吸衰竭:血氧分压低于6.7kPa(50mmHg)的同时二氧化碳分压超过6.7kPa(50mmHg)。(3)所有患儿监护人均同意此研究。(4)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儿。

1.3方法

两组患儿均常规进行对症治疗,包括抗感染、补充电解质、防止惊厥、脑水肿;同时对患儿的口腔、鼻腔等分泌物及时清理。

1.3.1对照组,本组患儿采用单纯的气管插管进行治疗,在喉镜下,经患儿的右口角,进入口腔,达到患儿的声门,随后拔出管芯,将导管送至气管中,确认无误后,固定导管,加大氧气的浓度。

1.3.2观察组,在本组患儿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开始治疗前严格排查患儿是否存在无创器械通气的治疗禁忌证:呼吸机为美国产BiPAP呼吸机,设置好相应的参数,呼吸模式设置为s/t,频率调节至每分钟25次以上,氧气流量为每分钟8ml/kg,呼吸的频率根据患儿的年龄以及病情进行调节,经鼻罩、面罩实施正压通气,将吸气压力初始设置为8mmHg,逐渐调整至12mmHg;将呼气压力初始设定在0mmHg,逐渐调整至6~8mmHg。患儿在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如有异常立即对症处理[3]。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1.5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消失,且能自主呼吸;

有效:患儿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但是仍不能自主维持呼吸,需要机器维持;

无效:患儿的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

1.6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数据资料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水平变化情况,两组患儿治疗前动脉血气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动脉血气水平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气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治疗前两组患者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P<0.05,治疗后无创组和常规组P<0.05

3讨论

新生儿抵抗能力差,免疫力低,呼吸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形成呼吸系统疾病,一旦缺氧,就会发生严重的呼吸衰竭。因此除临床药物对症治疗以外,还应保障患儿的呼吸道顺畅,而常见的治疗措施为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气管插管是通过高压通气来维持患儿的潮气量以及通气量,可以明显的增加患儿支气管肺泡的灌入量,但是该治疗措施也会增加炎性介质,因此其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具有无创、方便等特点,由于小儿呼吸衰竭的病情较为特殊,给予患儿持续的正压通气,能够保持气道正压,增加肺泡内压,促进氧气在血流中弥散,修复受损肺泡,维持肺泡在呼吸周期内的畅通,是控制病情、减缓恶化程度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相应的参数,如呼吸道梗阻的患儿应将其设置缓慢些,同时海印加大对患儿呼吸道的护理,定时进行拍背、吸痰以及抗生素治疗,防止出现痰液堵塞导管的情况,最后,应根据患儿的情况尽早撤机,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率[5]。

通过本文研究可得出,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患儿的有效率为83.33%,并且在治疗后动脉血气的变化情况方面,观察组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效果要远高于传统的气管插管治疗,其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通气、换气的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静连,徐太林.小儿呼吸衰竭的气管插管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吉林医学,2014,35(23):5170-517

[2]舒继红.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14,12(9):163-164.

[3]岳彩虹,李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0):75—76.

[4]张新峰.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89-90.

[5]赵丹宁,张红伟,李晓芳,等.谈论170例使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治疗儿童呼吸衰竭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12,18(2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