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张效琴(杞县人民医院河南杞县4752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142-03

【摘要】主要目的是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经验。对29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开展心理、专科、饮食护理。给予心理调节,保持血压稳定,保护肢体和皮肤,加强口腔护理及保持大小便通畅。恢复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康复,适当锻炼。结果295例中基本痊愈201例,部分恢复81例,死亡13例。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可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脑出血护理体会

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四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脑血管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系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1临床资料

我院内科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295例,男221例,女74例,年龄26-84岁。入院时意识障碍34例,神志清楚261例,失语34例,口齿不清123例,其余138

例语言无障碍。29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

2护理

脑出血的发病主要是在原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用力和情绪改变等外加因素,使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1]。起病急,发展快,出现突发意识丧失,颜面潮红,呼吸变深呈鼾声,脉博慢而充实,血压升高超过往常水平,尤其在发病24小时内和3-5天两个时段。一般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早期,两侧瞳孔对称,对光反射灵敏,意识障碍加重,出现两侧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有失语、眼向病侧偏斜,腱反射亢进,有肢体偏瘫,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2.1一般护理

脑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搬运,以防出血加重。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弹性、尿量变化,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是重症脑血管患者监测的常规内容[2]。颅内高压的患者,多反应迟钝,意识模糊,可通过对话、呼唤和给予刺激了解患者意识状态、昏迷程度,判断意识的好转或加重。应准确观测瞳孔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对光反射是否正常,与出血量、出血部位有着密切关联,轻症脑出血病人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均可正常,如出现“针尖样”瞳孔,为脑桥出血的特征性症状,双侧瞳孔散大可见于脑疝病人,双侧瞳孔缩小,凝视麻痹伴严重眩晕,意识障碍是进行性加重,应警惕脑干和小脑出血的可能。大量脑出血昏迷病人,24-48小时内禁食,以防呕吐物返流至气管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通畅,防止脑缺氧。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细菌感染并发症。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褥疮发生。尿潴留者应置留置导尿管定时放尿。置留导尿管时严格无菌操作,防逆行泌尿系感染。便秘者,用缓泻剂或开塞露等协助排便。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病人须卧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静脉回流,使颅内压下降。吸氧可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头冰袋可降低头部温度,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甘露醇等脱水剂可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应注意甘露醇快速静脉滴入速度,以保证降颅压效果。血压维持在适宜水平,既保证有效的灌注压,又防止由于血压高引起出血。

2.2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实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脑血管病患者,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致失语、肢体偏瘫功能障碍等日常生活不能达到自理,产生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不愿意接受治疗。针对患者心理方面变化特点,首先要搞好护患及家属之间关系,思想上进行沟通,帮助患者解除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经常和患者谈心,不断地与患者交流感情,发现不良的心理变化及时解决,始终让患者保持平静的心态,为患者营造一个维护、改善与支持其健康的环境。积极配合锻炼和治疗,让身体早日康复,

2.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3.1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内容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3.2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脑出血病人,通常因意识障碍活动受限,极易发生尿潴溜。患者一旦发生尿潴溜,应热敷并轻轻按压下腹部位,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听水流声消除害怕、忧虑心理、协助排尿。无效时,应给予导尿或留置尿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防止逆行感染。定期作尿液细菌培养对防止泌尿系感染极为重要。

2.3.3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神志清醒者嘱其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保证每日2000ml的饮水量,保证3天排便1次。便秘可给予腹部环形按摩或使用缓泻剂[3],必要时灌肠。同时每次便后用水洗净肛门周围。

2.3.4褥疮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平卧体位,睡气垫床,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患者要每2-3h翻身1次,协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脱、拉、推的动作,以防擦破皮肤。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

定时给予温水热敷按摩或50%酒精按摩,有破损者局部涂以抗生素。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

2.3.5中枢性高热的预防及护理当脑出血患者体温波动在40℃左右,即为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中,要及时用50%酒精或温水在前额、头顶或颈部、腋下、腹股沟、腋窝等体表大血管处反复多次擦洗,或将冰袋放置在这些部位,也可遵医嘱用药,但降温前后要注意生命的变化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3.6做好口腔及眼部护理,由于患者抵抗力下降,唾液腺分泌功能减弱,口腔粘膜干燥,易于细菌生长繁殖,为防止粘膜溃疡的发生,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眼睛因角膜干燥充血。可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一次,然后滴入0.25%的氯霉素眼药水,如有闭眼障碍的病人,应涂四环素眼膏,并用湿沙布盖眼,保护角膜。

2.3.7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和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昏迷及吞咽困难者24h可留置鼻饲流管,鼻饲流质饮食。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应立即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预防出血性体克。同时应禁食,仅有少量柏油样便者,可进流质食物,并查血型及备血。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医生做相应治疗。

3功能锻炼

脑出血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期主要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应向病人讲明,通过训练,功能可逐步改善,以取得其合作。同时,向家属介绍训练方法,以便出院后坚持训练。按摩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和减轻肌肉挛缩,维持关节及韧带活动度。按摩痉挛性肢体手法要轻,以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使痉挛的肌肉放松。弛缓性瘫痪按摩手法应适当加重,以刺激神经活动兴奋性。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2次。肢体被动活动时,要按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做被动运动,一般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幅度从小到大。痉挛性瘫痪肢体活动要缓慢,弛缓性瘫痪肢体勿过度牵拉,以防肌肉和关节损伤。肌力在Ⅱ级以下者,应鼓励病人自己活动。瘫痪肢体功能训练时,指导病人用意含对患肢发出冲动,使瘫痪肢体的肌肉收缩。反复训练,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达到上肢可举起,下肢可站立和行走。为提高生活处理能力,可指导病人用健肢替代患肢的方法,如右侧肢体瘫痪时,可练习用左手吃饭、写字、取物;穿上衣时先穿患肢再穿健肢,脱衣时则相反。训练病人用一只手穿脱鞋、袜、衣裤,使用拐杖及习步车辅助行步等。失语病人,应进行语言训练,从单字、单词发音,到讲短句、短语。

4出院指导

脑出血患者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往往没有完全康复就出院。护理人员就要教会其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如休息的环境要通风、透光、安静,地面不宜过滑、不能独居、心情开朗乐观,生活有规律;饮食宜低脂、高蛋白、富含纤维素;加强肢体或语言训练;家属要鼓励和督促患者服药,控制血压,以防复发。

体会脑出血的护理工作是细致而繁重的,关系到患者的生存。护理工作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过硬的技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精心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对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病残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患者合理的饮食结构、劳逸结合、轻松愉悦的情绪,合理口服降压药,定期测血压等,能大大降低脑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李媛,于霞,崔永志.脑血管病人并发高血钠血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6,21(5):455-456.

[3]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