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浅析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开展

蔡建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心理素质拓展

1在户外课程中,“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又是重中之重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验研究不仅是对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和理念上的创新。它拓展了体育课程,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树立了大课程观的思想,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对推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将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1.1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教育改革,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教育民主化和个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为教育走向新世纪的标志,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心转向了人的“个性”。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教育人道化和教育个性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更使教育民主化和个性发展的思想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通过学生参与实践对客观事物的变革的感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学生习惯于有明确目的的、连续的、有条理的工作作风和严明的纪律;具有开放性强、时空转换快、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多、困难多且能控制等特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通过师生间、生生间频繁、直接的教育性交往,来体现由教师单向传导的教学过程转为师生共同合作来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这对促使个人良好个性的形成是其他课程内容不能替代。

1.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化社会”(schooledsociety),教育的内涵曾一度被简化为“学校教育”,教育资源也大多集中在学校,学校之外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没有受到重视。多样复杂的社会现实被浓缩为平面的课本内容,整体有机的生活经验也被分割为学科林立的知识。另外,学年学级的设立,也使得学习者不得不陷入整齐划一的有限空间之中。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大力提倡连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体系。由此可见,课程开设的形式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几十年来,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绝大多数是传统的竞技性运动项目,如田径、体操、球类项目、武术、游泳等,虽然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对这些运动项目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造,但其依然摆脱不了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的现象,难以实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课程教学的要求。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把原有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模拟的跑、跳、投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内容,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它不仅可以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学习这一课程内容,克服了分年级的设立;可以使多样复杂的社会现实从平面的课本内容中得以解放出来,而且可以实现《指导纲要》提出的高校体育课程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领域的目标。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新兴的、时尚的运动项目。野外生存生活包涵了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岩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搭绳过涧、野外自救、觅食(水)等内容丰富的活动,这可以满足大学生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追求,因此,“野外生存生活”不仅符合这一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完善和丰富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体系。

1.3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仍偏重于传统运动技术的传授,开设的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调,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小。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觉、主动锻炼身体习惯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也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难以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以往高校的体育课教学中,教师灌输多,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少,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因而,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方面实效性不强,也影响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自然衔接,难以实现《指导纲要》确定的体育课程目标。野外生存生活课程强调健身性、挑战性、终身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途径多样,方法多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等特点,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它不仅能实现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这一高校体育改革的趋势,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可以解决因高校招生人数快速增长而引起的场地设施的不足,极大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符合《指导纲要》提出的拓展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

2户外运动课程研究旨在通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实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变化进行分析,论证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兴趣的假设,揭示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机制,从而提出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证明户外课程的必要性。

2.1通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体育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性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厌恶体育学习的程度明显降低,而喜爱体育课的程度、课外自主体育学习的程度、课外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明显提高。

2.2通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体育学习直接兴趣(即厌恶体育学习的程度和喜爱体育课的程度)与体育学习间接兴趣(即课外自主体育学习的程度和课外关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中相关,二者互相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2.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满足参加者对大自然的好奇、向往和求知欲望,实现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追求,培养合作精神,增强与人交往的技能,进而有助于体育学习兴趣的提高。

2.4新异、刺激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是兴趣得以持续和发展的驱动力,成功的体验是兴趣形成的催化剂。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正是因其具有上述特点,从而能有效提高参加者的体育学习兴趣。

户外课程内容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是高校体育实现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从现代课程论的角度看,野外生存生活课程的开发符合系统知识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社会发展准则等现代课程开发的准则。研究开发“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对于拓展高校体育课程、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黄智华.浅谈怎样利用郊游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1997.4.

[3]王坦.现代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1997.(9).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8.

[5]张惠红,王正伦,张蕴昆,袁野,赵琦.江苏省高等教育国家教育成果申报材料“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研究与实践.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