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魏雪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魏雪飞

魏雪飞

魏雪飞(漠河县人民医院165300)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8-0128-02

【摘要】目的讨论心绞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预防:主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治疗原则: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减低心肌的耗氧;同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关键词】心绞痛诊断治疗

一、病因

1.基本病因

对心脏予以机械性刺激并不引起疼痛,但心肌缺血、缺氧则引起疼痛。当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氧”出现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要时,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时,即产生心绞痛。

2.其他病因

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外,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炎、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风湿性冠状动脉炎,都可引起冠状动脉在心室舒张期充盈障碍,引发心绞痛。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部位:典型心绞痛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前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不典型心绞痛疼痛可位于胸骨下段、左心前区或上腹部,放射至颈、下颌、左肩胛部或右前胸。

(2)性质:胸痛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3)诱因: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以体力劳累为主,其次为情绪激动。登楼、平地快步走、饱餐后步行、逆风行走,甚至用力大便或将臂举过头部的轻微动作,暴露于寒冷环境、进冷饮、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以及恐怖、紧张、发怒、烦恼等情绪变化,都可诱发。晨间痛阈低,轻微劳力如刷牙、剃须、步行即可引起发作;上午及下午痛阈提高,则较重的劳力亦可不诱发。

(4)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min内逐渐消失,一般在停止原活动后缓解。一般为1~15min,多数3~5min,偶可达30min的,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1次,亦可1日内发作多次。

(5)硝酸甘油的效应:舌下含有硝酸甘油片如有效,心绞痛应于1~2min内缓解,对卧位型心绞痛,硝酸甘油可能无效。在评定硝酸甘油的效应时,还要注意病人所用的药物是否已经失效或接近失效。

2.体征

平时无异常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律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是乳头肌缺血以致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

(二)诊断

1.冠心病诊断

(1)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

(2)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病人ST段压低0.1mV(1mm)以上,T波平坦或倒置(变异型心绞痛者则有关导联ST段抬高),发作过后数分钟内逐渐恢复。

(3)心电图无改变的病人可考虑做负荷试验。发作不典型者,诊断要依靠观察硝酸甘油的疗效和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如仍不能确诊,可多次复查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如心电图出现阳性变化或负荷试验诱发心绞痛发作亦可确诊。

(4)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做冠状动脉CT。考虑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者则必须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可显示管壁的病变,对诊断可能更有帮助。

2.近年对确诊心绞痛的患者主张进行仔细的分型诊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现将心绞痛作如下归类。

(1)劳累性心绞痛:是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心绞痛。包括3种类型。①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简称稳定型心绞痛,亦称普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心绞痛。指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典型心绞痛发作,其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疼痛部位无改变,用硝酸甘油后也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疗效。②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简称初发型心绞痛。指病人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现在发生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绞痛,时间尚在1~2个月内。有过稳定型心绞痛但已数月不发生心绞痛,再发生心绞痛未到1个月者也归人本型。③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进行型心绞痛指原有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率、程度、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可发展为心肌梗死与猝死。

(2)自发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疼痛持续时间一般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包括四种类型。①卧位型心绞痛,在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的心绞痛,其发作时间较长,症状也较重,发作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无明显关系,常发生在半夜,偶尔在午睡或休息时发作。疼痛常剧烈难忍,病人烦躁不安、起床走动。硝酸甘油的疗效不明显或仅能暂时缓解。可能与夜梦、夜间血压降低或发生未被察觉的左心室衰竭,以致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心肌灌注不足;或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心脏工作量增加,需氧增加等有关。②变异型心绞痛,本型病人心绞痛的性质与卧位型心绞痛相似,也常在夜间发作,但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不同,显示有关导联的ST段抬高而与之相对应的导联中则ST段压低。本型心绞痛是由于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该支血管发生痉挛,引起一片心肌缺血所致。③中间综合征,亦称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指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发作历时较长,达30min或1h以上,发作常在休息时或睡眠中发生,但心电图、放射性核素和血清学检查无心肌坏死的表现。本型疼痛其性质是介于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常是心肌梗死的前奏。④梗死后心绞痛。在急性心肌梗死后不久或数周后发生的心绞痛。由于供血的冠状动脉阻塞,发生心肌梗死,但心肌尚未完全坏死,一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又发生疼痛,随时有再发生梗死的可能。

(3)混合性心绞痛:劳累性和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出现,由冠状动脉的病变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固定地减少,同时又发生短暂的再减损所致,兼有劳累性和自发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有人认为这种心绞痛在临床上实甚常见。

(4)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并被认为是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中间状态。它包括了除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外的上述所有了类型。其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病变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或纤维蛋白凝集、冠状动脉痉挛等除了没有诊断心肌梗死的明确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外,目前应用的不稳定心绞痛的定义根据以下3个病史特征做出。①在相对稳定的劳累相关性心绞痛基础上出现逐渐增强的疼痛。②新出现的心绞痛(通常l个月内),由很轻度的劳力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③在静息和很轻劳力时出现心绞痛。

三、治疗原则

预防:主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治疗原则: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减低心肌的耗氧;同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一)发作时的治疗

1.休息:发作时立刻休息,经休息后症状可缓解。

2.药物治疗:应用作用较快的硝酸酯制剂。

3.在应用上述药物的同时,可考虑用镇静药。

(二)缓解期的治疗

系统治疗,清除诱因、注意休息、使用作用持久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以防心绞痛发作,可单独、交替或联合应用。

1.宜尽量避免各种确知足以诱致发作的因素。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禁绝烟酒。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但以不致发生疼痛症状为度;一般不需卧床休息。

2.药物治疗。

(三)其他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或羟乙基淀粉注射液,作用为改善微循环的灌流,可用于心绞痛的频繁发作。抗凝药,如肝素;溶血栓药和抗血小板药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高压氧治疗增加全身的氧供应,可使顽固的心绞痛得到改善,但疗效不易巩固。体外反搏治疗可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供,也可考虑应用。兼有早期心力衰竭者,治疗心绞痛的同时宜用快速作用的洋地黄类制剂。

(四)外科手术治疗

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方法:取病人自身的大隐静脉或内乳动脉作为旁路移植材料。一端吻合在主动脉,另一端吻合在有病变的冠状动脉段的远端,引主动脉的血液以改善该冠状动脉所供血的心肌的血流量。

(五)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方法:冠状动脉造影后,针对相应病变,应用带球囊的心导管经周围动脉送到冠状动脉,在导引钢丝的指引下进入狭窄部位;向球囊内加压注入稀释的造影剂使之扩张,解除狭窄。

由于PTCA有较高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近来采用一些其他成形方法如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PT-CLA)、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等,期望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七)运动锻炼疗法

谨慎安排进度适宜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促进侧支循环的发展,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量,改善症状。

参考文献

[1]戴闺柱.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从禁忌证到常规治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