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非机械通气持续镇静镇痛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ICU患者非机械通气持续镇静镇痛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黄琴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中医医院重症医疗科610500

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非机械通气ICU患者持续镇静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筛选出我院进行非机械通气的ICU治疗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镇痛镇静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镇痛镇静3~4级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镇痛镇静护理有利于提高镇静效果,促使患者负性情绪得到控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治疗患者;护理;镇静镇痛

现为我科部分非机械通气ICU患者实施了持续镇静镇痛强化护理,提高临床有效镇静率,降低患者心理负性情绪,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门诊2016年-2017年ICU患者62例,根据患者在非机械通气的治疗下有无进行持续镇痛镇静治疗,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中患者女15例,男16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43.5±5.3)岁。对照组中患者女16例,男15例。年龄12-76岁,平均年龄为(42.5±4.6)岁。研究对象精神均正常,无语言与意识障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上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观察组的ICU患者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使用静脉镇痛泵持续进行镇静止痛,使用Ramsay评分评估病人的镇静水平[3],保持分数在3-4分。在积极治原发病的基础上,持续进行镇痛镇静治疗,为避免停药引起的副作用,采取逐渐递减药量的方法,直至停药。观察组患者的镇静时间5-9天不等,平均时间在6天左右。记录患者发生不良情绪的次数。

1.2.1呼吸系统的监护

由于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可对呼吸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药物使用期间应该严格检测病人的呼吸节律,速度以及呼吸音。除此之外还需检测病人的血气分析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保证患者无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当病人呼吸频率<10次/分,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降低时应及时停用镇静药物的使用,并给与吸氧等呼吸支持,必要时对患者实行机械通气。

1.2.2循环系统的监护

镇静镇痛药的在循环系统的不良效果为低血压,影响低血压的主要因素是药物注射的剂量以及药物注射的速度。因此在使用镇静镇痛药时应该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调整药量以及注射速度。药物使用期间需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循环系统指标。本次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3例低血压,在实施液体复苏后恢复正常。

1.2.3神经系统的监护

镇静镇痛药有抑制大脑功能减少大脑精神活动的作用,可以使大脑持续处于休眠状态,影响患者精神与意识形态。长期如此会对患者的精神与大脑产生影响,因此对长期使用镇静镇痛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实行唤醒,通过在白天中断药物的输入来判断患者的意识与精神,定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意识形态等级以及瞳孔变化情况,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在患者暂停药物使用期间需加强安全监护,防止患者因躁动引发坠床事件等安全问题。

1.2.4呼吸道护理

镇静镇痛药物会减少或停止患者的呼吸道纤毛的运动导致咳嗽反射消失以至于肺失去自我清洁能力而导致肺部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大大加大了呼吸道堵塞以及肺部感染的概率。由于观察组患者都未进行机械通气,因此呼吸道的护理显得更为重要。首先因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对能自主咳嗽的患者教会其进行有效咳嗽,不能自主咳嗽且痰液较多的患者可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或进行人工吸痰。可用听诊器或X线对肺部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感染体征。

1.2.5保证营养需求的供给

营养是维持人进行生产代谢的物质基础。本次观察组患者进行的镇静镇痛治疗虽会降低代谢率,减少集体消耗量。但ICU患者机体大多都处于高代谢状态,因此应该及时足量的补充营养物质。在保证其机体正常代谢的基础上还应该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镇静镇痛患者大多无法自主进食或进食数量减少,需要经静脉补充所需的营养成分,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来加强患者的身体素质提高患者身体机能以保证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1.2.6镇静镇痛程度的监护

镇静镇痛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与焦虑情绪,使患者安静舒适。但由于镇静程度不一样产生的效果与副作用各部相同,因此需要定时对患者用Ramsay评分评估并记录病人的镇静水平。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1.2.8基础护理

实行镇静镇痛患者多无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必须加强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留置导管护理等,对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等。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等问题,护理工作人员需定期为患者进行按摩翻身等,对已发生的压疮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

1.3临床观察指标

Ramsay评分评价患者镇静效果。1级为清醒,2级为清醒、定向力良好,患者愿意合作,或者处于安静状态。3级为患者清醒状态,但只对命令有反应。4级为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强声、眉间轻叩有较大反应。5级患者为睡眠状态,处于4级情况刺激下的反应迟钝。6级为睡眠状态,4级状况刺激下无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镇痛3~4级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本文的强化护理中,加强了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监护,保证合理镇痛镇静护理下,实施合理饮食指导,在患者病情好转的情况下,为减少镇静镇痛药对患者的副作用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考虑为患者逐渐减少药量。在停药之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发现患者焦虑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可对患者进行口服用药治疗,或加强心理疏导。通过各项干预实施,实验组的患者镇痛3~4级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可促使患者达到有效镇静,降低患者心理负性情绪。因此,非机械通气ICU患者进行持续镇静镇痛治疗不仅能有效的减轻患者身体的痛苦,同时还能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发生率,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小枫,华芳,叶桂波等.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16):1478-1480.

[2]俞超,王薇.ICU体位护理对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1):21-22

[3]刘清宏(综述),周春兰(审校).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4,(6):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