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Ⅱ号汤剂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止咳Ⅱ号汤剂的制备和临床应用

王楠杨若

王楠杨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16001)

【摘要】目的介绍止咳Ⅱ号汤剂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方法按水煮法自然沉淀制备,并用于临床,对5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本制剂性质稳定,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8%,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本制剂组方合理,质量可靠,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止咳Ⅱ号汤剂制备临床应用

止咳Ⅱ号汤剂是我院自制的中药制剂,自1992年以来,我们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处方与制备

1.1处方麻黄1.0kg,川贝1.0kg,青皮1.0kg,桑白皮1.0kg,陈皮1.0kg,五味子1.0kg,茯苓1.0kg,清半下1.0kg,瓜蒌仁1.0kg,桂枝1.0kg,苏子1.0kg,马兜铃1.0kg,当归1.0kg,杏仁0.75kg,川芎0.75kg,补骨脂1.25kg,甘草0.5kg。

1.2制备将上述药物置多用提取罐中,加适量蒸馏水浸泡4h,煎煮2次,第1次2h,第2次1.5h,合并两次煎液,静置,过滤,滤液浓缩至12500ml,加入苯甲酸钠适量,搅匀,分装,灭菌,即得。

2质量控制

2.1性状本品为棕黑色液体,气香,味微苦。

2.1.1鉴别麻黄的鉴别取本品10ml,加水稀释成20ml,加浓氨水调pH至13,加氯仿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氯仿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加取盐酸麻黄麻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m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试液(20:5:0.5)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喷以茚三酮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红色的斑点[1]。

2.1.2陈皮的鉴别取本品20ml,置分液漏斗中,用醋酸乙酯提取2次(15、10ml),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橙皮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饱和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ml,分别点于同一用0.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醋—甲酸—水(20:1: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线光(365nm)灯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颜色的斑点[1]。

2.2稳定性试验用留样观察法将本品3批样品置于室温条件下,观察3个月,其外观性状pH值、相对密度、装量差异、卫生学检查方面未见明显变化。

2.3检查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5,pH值为4.6—6.5。其它应符合《中国药典》[2]合剂项下有关规定。

3临床应用

3.1一般资料所统计病例数均来自我院中医科,按慢性支气管炎判定标准[3],共计500例,其中男300例,女200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75岁,病程最短者5个月,最长者30年。

3.2治疗方法口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20ml。服1个月。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同时避免受凉,禁食辛辣食物。

3.3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X线检查正常;好转:症状与体征减轻,X线检查好转;无效:症状与体征未见改善。

3.4治疗结果显效:262例(52.4%);好转:178例(35.6%);无效60例(12%)。总有效率为88%,未发现不良反应。

4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哮喘、肺胀之范畴,其发病机理多为肺气不利,久之发展为脾肾气虚肾不纳气,其发病多与肺、脾、肾脏有关。因脾为生痰之源,又主运化水湿之枢,肺为储痰之器,肾为藏精之所,生命之源,水火相聚之地,故治疗时应重点在肺脾肾三脏。本方中杏仁、麻黄、马兜铃、苏子、瓜蒌仁、川贝、陈皮、清半夏宣肺止咳化痰平喘清肺热;茯苓、甘草健脾利湿止咳;补骨脂、五味子补肾纳气止咳;桂枝、当归、川芎温阳化气和血止咳。另外,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桂枝能抑制多种细菌生长,五味子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麻黄、清半夏、川贝有较强扩张支气管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4]。全方标本兼顾共奏益肾健脾宣肺止咳平喘化痰清肺解热之功效,治疗本病属热型咳喘者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雍德卿.新编医院制剂报术[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0.525.

[2]邵明立,等.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2010年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李焕章,沈丽英.呼吸病鉴别诊断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77.

[4]王再英,付荣国,唐章全.现代中药临床应用[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