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发展状况

/ 3

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发展状况

韩宁

韩宁(深圳市龙岗区卫生监督所518172)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062-03

医院感染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近年,随着病原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新型病原体不断出现和新的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案例呈持续增加趋势。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院消毒工作水平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甚为重要。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当今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了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医院的各个部门,关系着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本文就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发展状况作简要阐述。

1.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发展的基础。我国针对预防控制院感的法律法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其中,以医院消毒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发展尤为突出。1986年卫生部颁发的首部消毒卫生行政法规《消毒管理办法》,第一次提出对消毒产品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1992年和2002年卫生部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对《办法》进行了两次修订,奠定了其在传染病防治法配套法规的地位[1]。1988年9月~2012年8月期间卫生部先后4次颁发了《消毒技术规范》,《规范》从1988年并无界定术语,到2012年修订至30多个术语,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改进[2]。同时卫生部于2009年5月相应颁布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三个强制性行业标准,解决了《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1986)的局限于不足[3]。关于医院消毒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有效地指导我国医院感染消毒进程的发展,为消毒供应室的合理运作提供管理、操作和监测的依据。此外,我国针对防控医院感染的细分领域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法律法规,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等。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防治院内感染的法制管理层次,而且完善了对院内感染的监督法规体系,为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加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医院感染的监测体系

我国最早的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体系于1986年组建成立,该体系主要系统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常见的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自体系建立以来,不断有新医院被纳入体系之中[4]。随着现代医院的快速发展,我国医院感染监测体系仍然面临诸多瓶颈。当前,我国的医院感染监测网限于管理宽度的制约,不能完全包括各层次的所有医院[5]。而监测方法以回顾性调查较多,较少采取前瞻性调查,对收集的监测资料利用分析不足,使监测流于形式,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指导意义减弱[6]。由于医院感染的监测内容复杂,传统的监测方法很难做到及时监控,因此,完善医院感染的全面监测必须借助软件和网络的优势。有研究称,我国新开发的RT-NISS医院感染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实现对医院感染全过程的监测和防控“关口前移”,从而解决了传统医院感染监测的低效与滞后的局限[7]。2003~2006年先后有12家医院投入使用了运用Borland公司Delphi7.0和微软公司大型数据库SQLServer2000等先进的开发工具研制的医院消毒卫生监测信息网络软件,得到理想的效果[8]。现阶段,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改变医院感染监测模式,逐渐实现医院感染管理全面信息化监控,及时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将会成为我国医院感染监测的发展趋势[9]。

3.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结构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结构主要根据三级管理网络体系构建,可分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10-12]。

近年,我国医院对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的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2007年5月,对广州市13所三甲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情况调查发现,所有医院均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控三级网络。虽有有部分医院因自身条件的限制,在人员配备与具体工作落实力度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各医院根据国家规定建立的三级管理网络对医院感染工作的顺利开展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13]。

目前,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已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多数三级医院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的相关内容,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医院感染三级管理体系[14]。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级别、领域的医院医疗资源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参差不齐,部分基层医院普遍存在诸如领导对院感管理重视不够、专业人才的缺乏、常规监测管理流于形式、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低等情况,导致三级管理体系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15]。

其次,医院感染与消毒管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其分属医政和疾控两个不同行政部门执行,造成统一管理力度下降,执行效率低。所以,通过系列改革,使相关工作归属统一部门管理,促进两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将推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发展[13]。

4.医院感染防控的具体措施

4.1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

消毒供应室是为医院提供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

4.1.1消毒供应室的建设布局

消毒供应室的设计布局关系到消毒工作质量控制的优劣,根据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消毒供应室的建设布局有以下标准:1.供应室地点应选择靠近临床科室,位于住院部与门诊部之间的位置,有条件要建在楼房顶层;2.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的常规工作,划分3个独立区域: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3.依照消毒供应室3区域划分原则,划出两条功能线路:人流线与物流线;4.区域间应配备如双推弹簧门等实际屏障作为界限间隔;5.规模不同的医院按照自身条件对消毒供应室建设作相应调整[16]。大型综合医院,可设立额外的消毒工作间,如一次性医疗用品库房,综合库房,质检室等;小型医院供应室,可根据不同区域功能的相关性对工作间进行合并,如回收间与清洗间合并[17]。

4.1.2消毒供应室的常规工作

医院消毒灭菌工作是防控医院感染的基本保障。加强消毒供应室的消毒灭菌工作,引入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应用标准化的先进技术,将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但我国部分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灭菌工作仍然存在管理不规范、分区不明确、设备较落后、出品不合格等情况[18]。针对上述情况,有关文献作出系列探讨。

消毒供应室的回收清洗区是收集医院污染器械物品的场所,由于未经过消毒区的灭菌,相关器械分类台、框架推车等物品表面污染严重,常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有研究发现,比较常用的3种消毒方法紫外线灯照射法、含氯消毒剂喷雾法和动态消毒机法对其进行消毒,其中动态消毒机消毒法最优,合格率达100.0%,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最低,为79.2%[19]。对医疗器械的清洗主要分为手工清洗与机械清洗。手工清洗用于对结构复杂、精密器械的清洗。机械清洗适用于大部分器械的清洗,其超声波清洗仪应用空化效应原理,使得清洗效率更高,降低对医疗器械的损伤,消除人工清洗的不确定因素[20]。对器械物品清洗灭菌后,需对其进行包装分发,这过程常常是灭菌后物品重复污染的高发阶段。有医院针对包装质量的缺陷,通过定期反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对灭菌包装物品进行三查三对,举行包装技能考核并记入业务考核档案中等方式,显著提高消毒供应室包装后器械物品的质量[21]。同时,有医院为提高消毒供应室管理一次性医疗物品的工作效率,引入计算机管理,使供应室的管理正规化,得到满意的效果[22]。

4.2空气消毒防控

我国医院感染患者首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感染,平均感染率达到35%~65%之间[23]。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容易通过空气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另外,医院人员流动大,空气消毒效果差,常造成空气污染和交叉感染[24]。加强对医疗机构室内空气消毒工作,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其中,提高空气消毒的技术水平与应用新设备是关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其室内消毒情况有差异,其中社会办医院,学校医务室厂矿医务室等空气合格率明显低于地、市级医院,主要原因是地、市级医院多采用了先进的多功能循环风消毒器或局部空气净化等设备,而社会办医院学校厂矿等医务室仍采用甲醛熏蒸,紫外线灯管等传统的空气消毒方式[25]。传统的紫外线、臭氧、化学消毒剂薰蒸消毒空气虽然经济、方便,但是其消毒效果低、有效范围小。而空气消毒洁净器是一种新型的空气消毒器,能在有人活动的情况下能进行动态消毒杀菌除尘,并将空气中细菌总数保持在标准浓度下,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26]。

4.3医护人员手卫生

在我国,医护人员手传播细菌造成的感染约占30%[27]。有研究报道[28],合理规范处理医护人员手卫生,可降低25%~50%的医院感染率,因此,切实加强管理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将是提高防治医院感染工作的重点。李月玲指出,长期使用低剂量的快速手消毒剂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不但能节约成本,而且其消毒效果能够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4.4学习培训组织管理

定期、合理、专业、规范地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学习,能让参与防控医院感染相关人员获得最新最全的防控信息,是提高医疗机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水平的间接手段。其中,新毕业护士和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有文献显示,通过制定层级培训计划,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员掌握的进度和其接受能力的差异及时进行调整与考核,使的新毕业护士和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能更好的落实各项消毒规范制度,激发各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对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水平[29]。消毒培训方案的制定应联系实际工作中的具体环节,把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培训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最大化发挥培训的效果。有医院以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考试并行的模式对院内消毒员开展半年的岗位培训,对比培训前后供应中心消毒员的理论与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均有显著提高,消毒灭菌质量有明显提升[30]。由此可见,合理的培训计划,规范化的培训制度,对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护质量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韩力,韩丽岚,张杰清等.学习贯彻《消毒管理办法》的几点感想[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3,9(4):255-257.

[2]孙建荷,丛冰蕾.《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术语与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39-41.

[3]李玲,刘勇.落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72-73.

[4]姚虹,金鹏,刘飞.中美两国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2):33-34.

[5]刘阳,屈艳萍,高松.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模式的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6):511-513.

[6]杨杰,鲁曼华,黄尉初.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11):1386-1388.

[7]邢玉斌,索继江,杜明梅,等.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241-5243.

[8]金冬,罗宁.政医院消毒卫生监测信息网络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4):1009-1011.

[9]殷瑾,张群,陆燕.医院感染实时预警系统的实践与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531-2532.

[10]史砚凯.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3):293-295.

[11]黄荔红,王佳,游荔君.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9-4301.

[12]邹美娟.护理部在院内感染监控中的组织作用[J].中国社区医生,2011,13(25):352-353.

[13]韩佳音,宋铁,林锦炎.广州市13所三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2):181-183.

[14]张薇,邵晓丹,何纳.上海市黄浦区医院环境消毒和院内感染预防现状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1):119-121.

[15]程昌会,郭德芳.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240-1243.

[16]钟家福,朱厚宏.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建筑及流程设计[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7,32(12):2312-2313.

[17]吴美华,朱建萍,邵能玲.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集中式管理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3):50-51.

[18]陈秀雅,王爱萍.24家乡镇卫生院供应室感染管理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25(5):514-516.

[19]刘枝莲,张秀梅,张玉香.供应室器械分类台框架推车不同消毒方法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89-1391.

[20]刘波英.超声波清洗技术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14(9):4617-4618.

[21]王跃丽.消毒供应室包装质量缺陷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1,14(9):4621-4622.

[22]陈小峰.计算机在消毒供应室一次性物品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64-5165.

[23]林海燕.2005-2010年综合医院医院感染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561-1562.

[24]高晓凤,张文秋,陈桂芝,等.2000~2007年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4393-4394.

[25]邓建华.毕节市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消毒质量报告[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2):191-192.

[26]李环,马超良,李明义.沈阳市医院空气消毒的现状与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3):237-238.

[27]邵卫东.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0):2953-2954.

[28]李月玲.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8(14):201-202.

[29]戴李中,郑柏湘.分层培训在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774-4775.

[30]刘洪艳,李惠艳,李晓莉.消毒供应中心发展形势下消毒员的岗位培训[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5):2284-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