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交叉口交通组织实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错位交叉口交通组织实例研究

倪彩虹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由于受到土地利用的限制,城市道路网规划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错位交叉口。该类交叉口由于间距较短易造成较大的交通延误,严重时产生交通事故,会影响整个道路路网的通行能力,产生安全隐患。以某城市包公大道——白马山路——临泉东路错位交叉口为例,并结合周边道路的通行情况和用地情况,从交通组织和信号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多种交通组织方案,并确定最优方案。

关键词:错位交叉口;交通组织;信号控制

1、概述

错位交叉口一般位于城市主干道上,连接两条次干道或支路,常见的错位交叉口由两个距离较短的T字形或十字形交口组成。若两交口距离过小,可合并为一个交口处理;若两交口距离大于300时,可作为两个信号控制交口进行处理;若两交口距离较近但尚无条件合并为一个交口时,就形成了近距离错位交叉口。

该形式的交叉口交通组织通常比较混乱,易产生交通延误,造成路段交通通行不顺畅,严重时产生交通事故,应合理规划该类交口的交通组织,采用合理的交通措施和交通管控,尽量杜绝其产生的不良影响。

2、实例分析

2.1交口及周边现状

图2方案一交通组织

项目位于某市城区内,包公大道为城市快速路,东西走向,白马山路为次干道(正在设计),临泉东路为规划次干道,两交口中线距离78m,均为T字交口,为典型的近距离错位交叉口。由于包公大道周边地块多为住宅和学校,道路两侧分布多处出入口,其中包公大道北侧正对临泉东路交口为人民法院出入口,车流量较大,整条道路周边用地情况如图2所示。受到总规路网和地块固定性的限制,白马山路的建设,必然对现存的交通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为了不影响包公大道作为城市快速路的交通功能,并协调两侧道路出入口交通流的合理通行,还需考虑到远期临泉东路建设后对路段交通的影响,本次针对白马山路交口和临泉东路交口形成的错位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交通组织和信号控制形式,实现路段交通通行顺畅,减少交通延误和交通事故。

2.2交通组织方案一

对沿线的住宅和学校等支路出入口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形式,减少对包公大道干道交通通行的影响。

该方案中,对白马山路交口采用右进右出的无信号控制交通组织形式,临泉东路交口采用信号控制交通组织形式。由于包公大道为双向八车道,白马山路和临泉东路均为双向六车道,车道数量均满足车流向各方向通行要求,因此不需增加车道数,同时限制包公大道车辆向东经临泉东路交口处掉头进入白马山路。

方案一的优点:1、对包公大道主线交通影响较小,方便实施;2、远期法院出入口向南交通便捷,无需绕行;3、远期包公大道由东进入白马山路和临泉东路均无需绕行;4、远期临泉东路由南进入白马山路无需绕行;5、不存在地块出入口与交口距离过近的问题;6、法院出入口西侧的现状人行过街适当东移后并纳入临泉东路信号控制交口后,行人过街更加安全。

方案一的缺点为:1、近期包公大道西向北进入白马山路交通,需要通过下一个交口掉头;2、白马山路直行进入临泉东路交通,需绕行至桥头集路交口掉头;3、远期增加十字交口,对包公大道原先交通流产生阻隔效应。

2.3交通组织方案二

该方案同样对道路两侧的支路出入口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形式,以减小对包公大道车流的干扰。同时对白马山路交口采用信号控制的交口形式,对临泉东路交口采用右进右出无信号控制的交口形式,各道路交口处均不需增加车道数。

方案二的优点为:1、包公大道对白马山路各向交通均可通达,不需绕行;2、现状人行过街纳入信号控制交口范围,行人过街更加安全;3、法院出入口进入临泉东路只需通过白马山路交口掉头进行。

图2方案一交通组织

方案二的缺点为:1、临泉东路进去白马山路交口需向东绕行至下一路口掉头;2、存在地块出入口距离交口过近的问题;3、近期白马山路建设对包公大道交通产生影响,形成间断流。

2.3交通组织方案三

该方案对所有支路出入口以及白马山路和临泉东路两处交口均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形式,无信号控制,并将现状人行过街移至两交口中间位置处。

方案三的优点为:1、近期改造量较小,对包公大道主线交通基本无影响,实施方便;2、将现状交口适当移动后,方便两交口处以及法院处开口行人过街。

方案三的缺点为:1、包公大道、白马山路、规划临泉东路间的转换交通,法院向南进入临泉东路的交通,均需向东或西行驶至下一个交口处掉头绕行;2、保留现状的人行过街,但不设置过街信号灯,行人过街易产生安全隐患,若设置过街信号灯,对包公大道主线交通流产生影响。

2.4结论

结合以上三个方案进行比较,其中方案一和方案二的交通流线比较便捷,行人过街也较安全,但对包公大道主线交通产生较大的影响,方案三虽对主线交通干扰较小,但各方向通行均不便捷,存在多处绕行;方案一和方案二两者相比,虽然均会对包公大道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考虑到道路建设的目的性以及城市周边地块的发展利用,规划临泉东路何时实施尚未可知,为让近期建设的白马山路发挥其完善交通路网,加强包公大道两侧地块之间联系的作用,本次推荐方案二。

参考文献

[1]吴炼,王婧,李旭宏,朱彦东.城市错位交叉口交通组织研究[J].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09.

[2]王守宝,钱勇生.城市错位交叉口的交通治理措施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