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体会

曾桂花叶敏涛许祖远张茂

(广州市胸科医院骨科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2015年在广州市胸科医院骨科治疗的124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方案。结果:12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18个月至22个月,平均(19±2.3)个月。术后12个月X线片检查示融合节段有连续骨小梁形成。初步证实上述治疗方案效果较好,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做好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出院患者给予正确的指导,是提高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多节段脊柱结核;围手术期护理;术后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227-02

脊柱结核在全身骨关节结核中发病率高,占全身骨关节结核的50%左右。目前,我国脊柱结核病例呈现上升趋势[1]。脊柱结核常导致骨质破坏,进而造成脊柱不稳,并引起相关神经症状,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本组患者的采用为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前路内固定术,通过可靠有效的护理方法,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无发生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通过回顾124例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相关的护理经验,现介绍并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10—2015年广州市胸科医院共手术治疗并且获得18个月以上随访的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124例,其中男65例、女59例;年龄16~78岁,平均(49±5.8)岁;病程3个月至18月,平均(11±2.1)月;受累节段C4~S2,病变部位:颈椎12例,腰椎48例,胸椎61例,骶椎3例;有肺结核病史79例,结核性胸膜炎病史52例。血沉升高109例;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111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入院评估患者由于结核病变多节段发生而疼痛致长期卧床,来诊时甚至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截瘫症状,因此入院后需对患者全身情况给予整体评估。

2.1.2入院宣教由于我国对于结核病的宣传主要是针对肺结核,因此来院患者及家属对脊柱结核的认识相对缺乏,况且,多节段脊柱发生结核病变后,临床症状相对会较重,所以护士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关于脊柱结核疾病需要绝对卧床及抗结核药物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宣教。

2.1.3心理护理患者因长期疼痛来院就诊,且多经过数家医院检查后方确诊,病程长加上躯体疼痛不适,部分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已丧失信心。因此,除对患者做好常规心理护理外,还应注重做好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辅助工作,发挥亲情的力量。鼓励患者及家属加强与已治愈患者之间的沟通,达到重新建立治疗信心的目的。

2.1.4体位护理脊柱结核患者的疼痛是由于椎体破坏形成的坏死物质对脊髓和神经根挤压刺激而引起的,而制动是减少刺激的最好方法,因此患者要绝对卧床,以保护脊柱的连续稳定性。应根据患者肢体活动情况,努力找到卧床、翻身、疼痛的平衡点,对患者进行人性化地精准医疗和护理措施。

2.1.5卧床护理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因此需指导并协助家属做好晨、晚间护理工作,防止泌尿系感染。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避免因起床诱发病灶进展和疼痛加重,甚至发生截瘫。行床上肢体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粘连,促进心肺功能,预防血栓形成。

2.2术后护理

2.2.1手术当日的护理患者病情平稳安返监护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持续的心电监护,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密切观察患者吞咽、呼吸、感觉、肢体运动等情况并做详细记录,防止血肿压迫脊髓,出现截瘫等症状[3]。如有病情变化,马上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2.2.2引流管护理患者术后引流是防止因渗出增加而引发感染及减少术后吸收热的治疗措施。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防止血块阻塞引流管,导致血肿形成。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应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引流量[4]。

2.2.3疼痛护理术后患者因害怕疼痛而对术后咳嗽及定期翻身的依从性下降,因而易出现肺内感染、肺不张及压疮。护士除鼓励患者配合外,必要时可在术后应用镇痛泵,在应用镇痛泵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理变化,以随时调整药量,防止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2.3并发症护理

2.3.1压疮护理患者为多节段脊柱结核病变,因躯体剧烈疼痛导致其自主翻身次数减少,增加了难免压疮的发生概率。首先,需要加强基础护理,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及床单位平整、干燥,指导、督促并协助患者翻身,1次/2~3h。

2.3.2泌尿系感染保持会阴清洁,术后会阴护理2次/d,嘱患者多饮水,通过增加尿量,以达到冲洗尿道、膀胱,促进细菌及炎性分泌物排出的目的,减少泌尿系统感染以及结石的发生。

2.3.3坠积性肺炎坠积性肺炎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鼓励患者主动咳嗽、咳痰,老年患者予拍背排痰,以促进肺部扩张,增加肺活量。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必要时予负压吸痰。

2.3.4腹胀患者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弱,加上手术时麻醉、镇痛等药物的使用,抑制胃肠蠕动,引起腹胀。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纤维素的软食。鼓励患者做腹式呼吸,指导家属协助患者采取按摩并热敷腹部的方法,增加胃肠蠕动。

2.4康复训练

手术当天,关注患者双下肢运动感觉变化情况。针对个体差异,有计划开展康复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给予双下肢功能锻炼,以促进下肢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锻炼应该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避免运动过度,引起疼痛加剧、病情加重等不良后果。

2.5出院宣教

2.5.1一般指导此类病人出院时一般都可以独立行走,出院后继续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注意休息,坚持循序渐进的功能康复锻炼,切不可操之过急。

2.5.2离床注意事项脊柱结核患者植骨内固定术后2周可下地活动,患者离床时需佩戴外固定支具,卧床后去除支具。应循序渐进,适应后再逐渐离床。下床时需在搀扶下或借助助行器行走,半年内佩戴护具,避免弯腰,提重物以及剧烈活动。

2.5.3药物使用指导告知药物不良反应及服药注意事项,定期返院复查。

3.结果

多节段脊柱结核是一种严重的脊柱结核病变,病程长,破坏重,常造成患者活动功能受限,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瘫痪症状,前路脊柱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涉及多系统、多脏器,患者服药时间长,经济负担重。通过可靠有效的护理方法,使患者安全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无发生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田小宁,薛金山,温世明.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椎体脊柱结核[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21(04):321-324.

[2]许祖远,张强,方德健.新一代纳米复合骨填充材料在60例胸腰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防痨杂志,2015,37(03):249-255.

[3]魏迎东.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柱结核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0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