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组合拳,提升语文学科魅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打出组合拳,提升语文学科魅力

王星

王星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

在很多高中学生那里,语文是他们最容易忽略的一门学科,相较于数理化,很多人舍不得在语文学科上多花功夫,语文成绩就那么不高不低地挂在那里,语文学科似乎成为了一门隐形学科,存在感不强。如何让语文学科成为学生口中、心中、手中都有的一门有魅力的学科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是让生活变得语文化。

我们常常说到让语文生活化,何为语文生活化?就是让语文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我认为做到语文生活化还不够,更应该让学生做到生活语文化。生活语文化的意思是说让学生在生活中习惯用语文的方式去思考,学生在吃饭、穿衣、交友、出行时时时处处说到语文,想到语文,认识到语文的魅力,能够这样的话,那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就进入一种新境界了。

如何让生活语文化呢?

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语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吃穿住行时想到语文上会怎么说、怎么做,下面举例说明。

比如学生过生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关于生日的缘起,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过生日的习俗,谈到西方过生日的习俗,谈及民间生日“做九不做十”的原因,还有关于“生日”的各种称呼,可以举行“生日故事”的演讲活动,进行“生日文化发展演变”的知识竞答活动,举行“中外生日文化发展演变比较”研究活动等。

针对学生姓名,如果有叫鹏的学生。我们可以针对名字中的“鹏”,说及“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诗句,可以列举庄子的“鲲鹏之变”,岳飞的“鹏飞之志”,周恩来写关于鲲鹏的诗等等,还可以用造字法,从每个学生名字的起源和寓意谈起,让学生能针对自己的名字,主动走到语文中去深入解读它的文化内涵和它寄予的祝福和期望。

走进食堂,当我们看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对子时,我们让学生知道这两句话来自《朱子家训》,让学生全面了解以《朱子家训》为代表的中国十大家训的内容,进而体会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家国天下的情怀。

再如冬至节到了,我们就把二十四节气中关于冬至的诗句、谚语纳入当天的学习。

面对教室外面种植的翠竹,我们可以笑谈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趣闻,也可以将郑板桥的《竹石》《竹》《题画》、杜甫的《竹》、康有为的《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等诗作为我们这一个月的诵读内容。

日常生活背后有着丰富的语文知识、人物掌故和中国人智慧的光芒,这些均与学生当下的生活密切联系着,要想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感受到语文的存在,就需要反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体会语文的有趣和有用,一点一点地累积,形成生活本身就是语文的强烈意识,当这些体验如涓涓细流,每天在学生的心田流淌时,终有一天,细流会汇聚成为小溪,假以时日,会变成江河,最后形成浩瀚的海洋。那时学生就会沉醉在对语文的热爱中而无法自拔,在学生抬眼低眉时,语文都会扑面而来,生活也就变成了语文的具体呈现,也就真正做到了生活变得语文化。

第二,让语文充满仪式感。

《小王子》一书中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引入仪式感与前面所说生活语文化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比如每天的晨诵,晨诵前,全体学生整理着装、端正站立,齐诵精美的诗句;每次上阅读课前,我和学生必先把书端放于面前,端坐一分钟,然后我面带微笑地看着学生,轻轻地说一句,“接下来让我们做一名安静的美男子和安静的美女子,享受这静静的时光吧”,然后再翻开书阅读;每天中午我们必定先打开瑜伽音乐,在音乐响起时开始练字;在每次的语文作业前,首先在心中对自己高兴地说上一句“我爱语文,语文使我快乐”,然后再做作业;在每节课开始时必然先说,我们来看看上节课学了些什么吧,然后对上节课内容进行简短的复习;在每个知识板块结束的时候,我们必然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这一部分的内容纳入记忆仓库之中。

让语文活动以充满仪式感的方式出现,一来固化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二来让学生给自己一个确定的当下,让学生在此刻更投入,提升专注力;三是对这门学科升腾起庄严敬重肃穆之意,避免轻率随意。

三、让语文充满亲和力。

亲和力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表示某人对另外一人具有的友好表示。

很多学生特别是理科学生不太喜欢亲近语文,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语文知识太琐碎,语文试题太灵活,语文得分不容易,语文分数不太容易拉开差距,总之,语文如同一个高高在上的女神让人不容易亲近更无法把控,特别是现在的高考试题,阅读要求高,文本类型多,信息量大,语文(特别是语文试题)在与学生相处时由于亲和力不强,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也就相当于人与人相处,由于一方亲和力不强,带来了交往障碍。

改变学生认识,让他们去亲近语文是一种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却在和语文相处多次碰壁后对语文望而却步了,因此我们需要让语文学科增强亲和力,让语文主动去亲近学生,特别是在一些阅读量还没有上去,理解能力还不太强的学生那里,使他们依然愿意并且有信心去学习和提高语文。如果缺乏阅读方法去硬碰瞎撞,那将会是劳而无功的。如果能依据文本特征,让学生找到每一类文本的共性,打造出一条条体现共性的“思维通道”,让学生根据“思维通道”懂得每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这样的文本对于学生来说,面容是和善可亲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阅读对象,一旦拥有阅读信心,那学生就愿意去接触,接触多了,就可能提高阅读速度并增强解题能力。

那该怎么做呢?下面来举例说明。

比如说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内容所涉及的很多领域学生都不懂,学生感到难度很大,其实,只要能够抓住文体特征,运用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就可以搭建出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思维通道”,即首先搭建全文框架,其次带着观点去读,最后采用围绕思路圈画的方法,有了这样的思维通道,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不论文章内容如何变化,这样做能帮助自己快速读懂文本。

再如小说的阅读,小说的文体特征是由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构成。很多学生阅读小说时,通常的做法是浏览一遍文章,马上看题,然后做题。这样的答题方式,由于对原文理解不透,很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答题的质量可想而知。在小说阅读时,我们搭建“思维通道”的第一步是抓住情节发展过程,划分文章层次,归纳情节发展的每个部分,第二步是圈画出描写人物之处,初步归纳人物形象,第三步是归纳主题。有了这样的思维通道,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深入很多,再去做题,回答的正确率就会高很多。

诗词鉴赏是学生的阅读难点,其实,读懂依然是做题的前提,如何才能读懂?诗词鉴赏的“思维通道”是首先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其次从题材入手、由类及篇、合理猜读。

古诗的基本特点指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章法结构指起承转合、对仗等;从题材入手、由类及篇、合理猜读指中国古诗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七类,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

这些都是古诗词的共性,因为共性的存在,由类及篇也就完全可能。这一系列讲解之后学生对于读懂诗词鉴赏也就有了思维通道,思维通道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在千变万化中抓住根本,不会在鉴赏中出现慌不择路甚至无路可走的情形。

以上是按照文体类型给学生提供的思维通道,这样的思维通道让语文少了不可捉摸感,而变得可亲可敬。思维通道对于中差生来说十分有用,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自信,体会到掌控感。对于语文优生来说,也是一种规范和检测。

当然一个学科的魅力是来自于这个学科本身,但是它与教师的学科修养与学生的学习基础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在提升教师的学科修养与学生的学习基础上不仅多下些扎实功夫,而且不走寻常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那么学科魅力的增强一定是必然的。

作者简介:王星(1970.04——):女,汉族,籍贯:四川省德阳市。任教于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