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林兰

林兰(广东省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目的了解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及检验室检测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结果从患者的肛拭子、厨房的涂抹拭子(刀、砧板、胶篓)检出生物学特性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系食用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导致的事故。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2012年7月9日,广州某旅行社旅游团74人到阳江海陵试验开发区旅游,在码头某渔村进餐引发26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故.

1食物中毒发生经过

广州某旅行社组织广州市花都区团客74人于7月8日到阳江市海陵试验开发区旅游,13:30到达海陵试验开发区码头某渔村进食午餐,当晚20:30有74名团友和导游司机各2名分别在五个不同的餐馆进食晚餐。7月8日晚上7时有一名团友开始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到海陵试验开发区滨海医院就诊,随后陆续出现中毒患者26人,医院给予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7月10日9时,所有病例经治疗后出院。

2流行病学调查

2012年7月9日晚上7时30分,阳江市疾控中心接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在滨海医院收治10多名腹痛、腹泻等症状病人发生疑似食物中毒报告后,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前往滨海医院和就餐场所开展调查和处理。

2.1餐次调查

26名病例7月8日早餐均为各自进食;7月8日中餐有共同的就餐史,分布在不同的6席餐桌;但晚餐分别在五处不同地点就餐。

2.2食谱调查

该餐馆7月8日中餐共有17席旅游团团餐,该旅行社团友于7月8日13:30就餐,食谱为:鲜蚝蒸水蛋、萝卜干炒肉、什鱼冬瓜汤、清蒸白花鱼、咸鱿肉饼、沙姜鸡、通菜、白灼基围虾、姜葱炒花蟹、炒猪肚螺。

2.3人群分布调查

出现中毒症状的26名患者均为广州某旅行社的团友,男性8人,女性18人,男女性别比为1:2.25。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40岁,占61.54%(16/26)。男性罹患率为32.00%(8/25),女性罹患率36.73%(18/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3,p=0.687)。各年龄段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99,p=0.07)。

2.4发病时间调查

发病时间在7月8日晚上7时至7月9日早上8时,7月9日凌晨3时出现发病高峰期,发病数为6例。流行曲线显示,本次事件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可能暴露时间在7月8日下午3时,可疑餐次为7月8日中餐和晚餐。由于26名病例7月8日晚餐分别在五处地点进食,晚餐没有共同的就餐史,因此推断可疑餐次为7月8日中餐。

3临床表现

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头晕、发热等症状(详见表1)。腹泻25人(96.15%)、腹痛25人(96.15%)、呕吐16人(61.54%)、恶心13人(50.00%)、头晕11人(42.31%)、发热7人(26.92%)医院给予病人抗菌、解痉、补液等对症治疗后,所有病人症状好转,未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

4实验室检查结果

根据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等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

1.7月9日在滨海医院采集病例粪便和肛拭子、呕吐物样本共16份,结果从12份样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他致病菌未检出。

2.对旅游团7月8日午餐就餐的码头某渔村餐馆,采集砧板、菜刀、餐具拭子涂抹样14份。结果2份砧板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他致病菌未检出。

3.对7月8日晚餐就餐的其中某一餐馆,采集厨房冰柜中的花蟹、海虾、猪肚螺半成品样品各1份;并采集现场砧板、菜刀、餐具及盛装活海鲜用的胶篓拭子涂抹样共8份。结果所检致病菌均为阴性。

5结论与分析

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判断该起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7月8日午餐是危险餐次,主要依据为:

5.1有共同饮食暴露史:病例有7月8日午餐共同进食史,发病时间比较集中,首末病例发病时间间隔在12小时左右,流行曲线表现为一个高峰,疑为一过性暴露所致。副溶血性弧菌的潜伏期范围为4~30小时,一般为12~24小时。推测可能暴露时间为7月8日9时~15时,但所有病例7月8日早餐均各自进食,晚餐在五处不同地点进食,故可疑共同暴露餐次推测为7月8日午餐。

5.226名病例有类似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急、潜伏短,符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

5.312个病例粪便、肛拭子标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7月8日午餐餐馆中的砧板拭子也检出副溶血性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