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肝硬化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曹正琴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姑息医学研究中心)650118

【摘要】目的:探究将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应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以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49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间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9例作为对照组,均对其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比两组受检人群血清PCT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在血清PCT水平的比较中,实验组患者PCT水平(0.48±0.21)ng/ml等指标显著高于参照组受检人员PCT水平(0.13±0.09)ng/ml,经检验两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患者检查中实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具有显著效果,具有临床广泛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肝硬化;血清降钙素原;检测

引言:

肝硬化患者一般都会因为肝功能受到损害,降低免疫功能,以及肠道淤血十分容易促使细菌经侧支或者门静脉循环进入机体,最终引发感染,严重的可能引发败血症,加重患者病情引发死亡[1]。虽然目前诊断细菌感染中微生物培养是“金标准”,但是因整体阳性率偏低、培养速度慢、容易受抗生素影响等缺陷已经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临床研究中寻找一种有效的检测方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医疗水平的提升,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得到认可与青睐,是目前诊断败血症、断感染、系统炎症的关键指标,对于检测早期肾损害有着重要意义,逐渐发展成为判断是否发生的感染的重要指标。现对我院收治的49例肝硬化患者以及49例健康人群检测结果进行以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的98例样本人群均从在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体检的样本中,所有人员在本次研究目的,检测方式等相关内容充分了解之后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将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25例,男性24例,最大年龄88岁,最小年龄25岁,中位年龄(56.24±4.25)岁。将49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24例,最大年龄87岁,最小年龄25岁,中位年龄(55.25±4.58)岁。利用统计学分析办法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情等)进行对比分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数据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检测方法

虽有受检人员入院之后均予以常规检测,包括血常规、肝脏生化、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清PCT等,同时对所有人员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以及分析,涵盖体温、腹水情况、感染病毒情况、饮酒情况、肝性脑病、影像学以及病原学培养情况等,在整个住院期过程中需要分析病情转归情况。细菌感染诊断标准为:病原学证据明显的患者,如尿、血、腹水、粪便、分泌物、胸水等细菌培养阳性指标,或者是原学培养阴性指标,但临床研究中经常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总和升高、发热、中性粒细胞升高等现象,此时出现疑似感染灶的体征以及症状,经肺部CT影像学检查为感染者。采用mini.VIDAS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来对血清PCT进行检测,并且使用配套的专用原装试剂盒。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受检人员PCT水平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进行研究的49例肝硬化患者以及49例健康人群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两组受检人员PCT水平对比分析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且采取t检验,当P<0.05且差异显著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PCT水平(0.48±0.21)ng/ml,对照组受检人员PCT水平(0.13±0.09)ng/ml,经检验t为10.7233,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学表示存在意义。

3.讨论

肝硬化是常见的临床上进行性慢性肝病,是因多种或者一种病因复发或者长期作用引发的弥漫性肝损害。目前国内一般症状都是肝炎后肝硬化,也有部分是血吸虫性肝硬化以及酒精性肝硬化。经病理组织学研究发现疾病发生后部分形成结缔组织增生、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肝细胞坏死以及纤维隔等现象进而形成假小叶或者破坏肝小叶结构,肝脏渐渐变硬、变形最终形成肝硬化[2]。早期肝硬化存在比较强的肝脏代偿功能,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是病情进展到后期主要表现是损害肝功能以及门脉高压,受累多系统,晚期表现为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继发感染等并发症[3]。

血清PCT属于降钙素前体蛋白,不存在激素活性,在机体生理情况下一般是通过甲状腺髓质C细胞内进行合成。在肝肾疾病患者中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存在一定特异性,因此是早期诊断肝肾疾病的有效方式,并且因清PCT检测技术具有时间较短、操作方便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此外,体内炎症反应与血清PCT之间也存在一定相关性[4]。肝硬化血清PCT水平越高,其中合并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大。

本次研究发现,健康人血清PCT水平显著低于肝硬化患者,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存在意义,结果显示可以显著提升预测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标准,具有一定准确性,可以从多方面来检测肝硬化,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的分析指标。

综合以上结论,在诊断肝硬化细菌感染过程中血清PCT检测具有显著作用,可能与预后以及肝功能储备状态具有关系,但与肝硬化病因之间并不存在关系。但是临床研究中因缺少感染患者微生物培养结果以及样本数量有限,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微生物培养检测,提升临床技术水平,为诊断能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结果[5]。

参考文献:

[1]俞如权,高国生,董飞波等.肝硬化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3):339-341.

[2]何宏梅,陈锋文.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6,27(18):2963-2964,2965.

[3]苑文雯,陈澎,王晗等.血清降钙素原对肝硬化败血症的诊断价值[J].肝脏,2014,19(1):12-14.

[4]党燕,于艳华,刘新等.血清降钙素原和内毒素在肝硬化患者腹水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4(4):452-455.

[5]谢飞,刘志祥,陈黎等.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血清和腹水降钙素原检测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5):5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