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闪罐走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针刺配合闪罐走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孟祥然

孟祥然山东中医药大学2503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闪罐走罐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患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患者(60例)及观察组患者(60例),对照组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闪罐走罐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的数据为93.33%,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时采用闪罐走罐法联合针刺能够显著提升效果,因此值得推荐使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疗法;闪罐走罐法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症,是由于面部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的炎症造成神经管周围的肌肉失去功能的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不能完成基本的面部表情动作,病情严重的患者还有口歪眼斜的情况[1]。该病不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常见的为单侧瘫痪情况,临床治疗方面传统中医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我们在对该种疾病治疗方案的研究中使用了针刺、闪罐、走罐法结合的方式效果非常明显,现具体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的对象均是被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共计人数为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病程的平均值为(2.4±0.6)d,年龄的平均值为(49.3±1.7)岁;观察组患者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病程的平均值为(2.5±0.9)d,年龄的平均值为(45..9±2.3)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1)感觉-直流电刺激反应逐渐减弱,在发病之后1周左右面部肌肉对于电流刺激反应完全消失,面部肌肉萎缩严重;(2)对于单侧病变的患者采用NET检测法发现患侧神经发生变性;(3)在发病一周内采用神经电图检测其茎乳孔部位的面部神经支,两侧的神经变性差异超过90%[2]。

1.3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行针刺治疗,患者取卧位,然后分别选取太冲穴、四白穴、合谷穴、颊车穴、地仓穴、迎香穴等进行常规的针刺,得气后置留约0.5h再拔针,每日实施一次,十日为一个疗程,治疗周期为两个疗程。

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行闪罐和走罐疗法,走罐:取适量液态石蜡均匀涂抹于患者的患侧,取小号的医用罐先从眉毛向发际线推拉;口腔周围则从承浆穴部位采用由内向外的方式向地仓穴部位进行推拉走罐;面额部位再由地仓穴分别向四白穴、颊车穴等推拉走罐;闪罐法:分别取患者患侧的下关穴、地仓穴、阳白穴,然后用止血钳夹着浸润医用酒精后点燃,采用闪火方法分别在该三个穴位吸附取下(时间约为1s),每个穴位重复约5分钟,两种治疗方式都以患者的穴位的皮肤出现潮红停止。闪罐走罐法5次/周,疗程为一个月,连续治疗两个个疗程,观察患者实际治疗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经治疗后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各种临床症状消除的程度在96-100%之间;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微笑或者说话时口和眼偶有歪斜情况;体征积分回复程度在50-95%之间;无效:患者治疗体征有所改善,改善幅度不超过50%,或者完全没有改善的迹象[3-4]。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5软件系统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具体如下所示

3、讨论

我国每年患周围性面瘫的人数约为10万例次,其中单侧患病较为常见,该病症发展迅速,若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易留下后遗症,对患者的形象和面部功能有非常大的影响[5]。

中医将其称为是“口歪眼斜症”,认为是患者的血脉和经络太过空虚使得风寒等外邪入侵所致,在著名的医药典籍《诸病源候论》中对该疾病进行阐述,偏风口喎症是由于体质虚弱,邪风从夹口进入筋脉,由于进入迅速所以经络无法自我调节产生典型的临床症状。针刺治疗可以将穴位口打开,将内在风邪排除,并可温经络,活血脉,从而有效控制病情蔓延。

特别注意的是针刺治疗时刚开始以浅刺为主,病情好转之后逐渐加深;使用闪罐走罐法能够火热经由穴口传至患者的经络内部,将患者体内的阳气全部激发出来起到补气养血的目的。本次实验中,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时采用针刺、走罐闪罐法联合治疗手段,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所以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萍.针刺配合闪罐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6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7(10):186-187.

[2]赵欲晓,王承惠,李玲.针刺配合红外线、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10(20):98-99.

[3]朱伟芳,唐春林,梅麟凤.穴位贴敷加针刺配合闪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10(22):2274-2275.

[4]何楠.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04(01):184-185.

[5]王瑞.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05(01):66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