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失调对脾胃的影响乔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气机失调对脾胃的影响乔洵

乔洵

乔洵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在中医看来,脾胃为人体气机运行的枢纽,脾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从而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精微的输布。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临床多与肝气郁结,脾土得不到肝木的疏泄有关。故临床用药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常稍佐疏肝胆之气的药以辅助脾胃升降之气。

【关键词】脾胃;胃炎;升降;疏泄;不换金正气散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219-02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多缺乏特异性症状,若有症状发生,临床表现多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饭后饱胀,嗳气,泛酸等,或伴有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中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络痛)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痞),属“胃脘痛”,“腹胀”,“嘈杂”,“心下痞满”,“痞证”。[1]

《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2]即脾、胃、肺、膀胱都参与了水液代谢和气血津液的生化,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其中脾气主升,是指升清是其重要功能,而“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清”的吸收和上输,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使全身得到营养,故说“脾宜升则健”。胃气主降,即在胃气的作用下,让腑浊气下降。即胃中食糜能下输入小肠,以进一步腐熟与化物,故胃气以降为顺,是重要的生理特性,故说“胃宜降则和”。在生理上,脾胃升降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化生精微,灌溉四旁。所以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实现是脾升胃降的结果。同时脾胃升降还主持着肝、心、肺、肾四脏的升降。反之,其余四脏的升降也对脾胃的升降产生影响。其中,肝主疏泄,对脾胃的气机升降起到了重要作用。[3]

肝主升,“肝气宜升,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4]说明肝之升有赖于脾之升。反之脾胃的升降功能也有赖于肝胆之气的升发、疏泄才能升升不已,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对胃的通降起到了支持的作用,胃的通降可制约肝疏泄太过,二者一升一降,相辅相成。叶天士认为“阳明胃土,独挡木火之侵辱,所以制其冲逆之威也;胃土大虚,中无砥柱,俾厥阴风木之威横冲震荡,中流砥柱,斯肝木凝然,则知培植胃土乃治病法程”。故在非病理状态时,肝木的冲逆之气可被胃土抵制。可看出胃对于肝的制约作用。反之,可以理解肝对脾胃的升降也起到了调节的作用。而在病理情况下,“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5]

“阳明胃土,独挡木火之乘辱,木火一旺,首犯胃土,木乘土位,阳明必虚。胃厚可制肝逆,胃虚制约不力,必遭乘克。胃有浊邪,阻滞气机,引动肝木等。其关系类型主要有厥阴盛冲逆阳明和阳明虚厥阴来乘两种。如医案中提到肝风内扰,阳明首当其冲肝风鸱张,胃气必虚”。[6]可见在病理状态下,气机郁滞以肝为首,治胃不忘调肝。

所以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为:(1)邪实:外感寒邪称虚入府,留于胸腕;饮食无度食积难消;情志刺激气机郁滞。(2)正虚:脾胃阳虚,脾运不健;胃纳呆钝。病位:脾胃。病机看似与肝胆无关,实则密切相关。若肝木过盛则横犯胃土。若胃土虚弱,则其制约肝木无力。总言之,一切病因皆造成了气机的阻滞,气化不行,而食积痰饮等病理产物,随即产生,故慢性胃炎的病人大多本虚标实。病程初期,多实,病在气分,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或寒热错杂,病在血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气分主症表现为:胃脘胀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嗳气或矢气可减轻,因为揉按气散则痛减。血分主症表现为: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舌质紫暗沉无光泽。寒主症表现为:隐痛,喜温,畏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热主症表现为:胃脘痛,喜冷饮,口干或苦,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多数。

胃痛“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治疗以调气法为主,调气不应则和营。主要有五个方面:(1)调补气血(2)调和升降(3)调理脾胃(4)调气以疏肝泻肝(5)调气以活血化瘀。吾常用平胃散加减以治疗脾胃疾病,若有寒湿常加藿香、半夏,若有湿热常加生姜、黄连、黄芩,若有气机郁滞偏寒加木香、香附,化热则用金铃子散。肝气郁结嗳气频作用柴胡、青皮、陈皮,若肝气横逆犯胃,连胸胁闷痛则用柴胡、郁金。特别指出“通降”是治疗胃炎之大法。慢性胃炎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这个病机是共同的,当疏其壅塞,消其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祛郁生新,若气滞实证,应理气通降,即使脾虚气滞,仍应用陈皮、青皮、香附、川芎等行气通降,后酌加小量黄芪、党参、白术固本补虚,反收以通为补的效果,若胃中灼热大便秘结则通泄腑热,若胆胃不和,胆汁反流,则降胃利胆,若胃阴不足,则滋阴通降,若中气不足脘腹痞满宜升清降浊,若湿滞中焦舌苔厚腻则化湿通降。

在治疗慢性胃炎中,中医从整体考虑,不仅治疗脾胃,同时也注意通过调理肝胆之气助气机运行通常。吾在临证中发现不换金正气散加失笑散效果甚好,这类疾病中当以和胃通降为先,因唯有当胃的受纳、消食、和降功能得以发挥,脾才可以使其化生、运化、衍生、净化之功,《诸病源候论》的“胃受谷而脾磨之,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正是此意。然而临床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辨证治疗,不可局限此方:

苍术8g厚朴12g陈皮8g

茯苓18g白术18g半夏8g

藿香8g五灵脂10g蒲黄10g(布包)

炙甘草8g

此外,中医注重整体情志养生疗法治未病的思想,应平时少吃刺激食物,如辛辣,生硬,过热,过冷,粗糙,不易消化之食物,饮食需细嚼慢咽,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平衡,多选择高蛋白食物,高纤维素食物,如瘦肉类,禽蛋类,豆和豆制品类,水产类,蔬菜水果,粗粮等,一般认为牛奶,鸡蛋清,豆浆,浓米汤,烂稀饭,山药粥有保护胃黏膜之效,宜经常服用。另,中医尚发现蒲公英为治疗胃炎的要药,赤石脂亦可保护胃黏膜,白芨和乌贝散亦常用来治疗胃炎,临证需辨证治疗,且中西医结合,或可收取良效。

【参考文献】

[1]丁成华,李晶晶,方芳,冯磊,程绍民,石强,郑绍勇,兰佳.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03:582-586.

[2]于海亮.《黄帝内经》津液理论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3]范婷,李守然,张根腾.中医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5:512-514.

[4]贾正平.张锡纯肝郁论治特色初探[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02:12-13.

[5]孙晓光.从《临证指南医案》看叶天士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6]余洁英,邱仕君,肖莹.《临证指南医案》之”肝—胃”相关理论探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2: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