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如何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和质量

张秋爽

(大庆一中黑龙江大庆163000)

“得一轮者得天下”,这句话高度诠释了一轮复习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三历史学科的教育实践者,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反思,成为我的必修课,本文将从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的重点和策略两大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一轮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为二轮和三轮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和铺垫。

一轮复习在兼顾三维目标的培养和实现的同时,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梳理及解题能力和解题思路的培养成为一轮复习重中之重的任务,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成为实践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把实际操作中的几点作法总结为二十字箴言,即“目标明确、梳理基础、比较分析、精心选题、提升能力”,下面针对高中历史一轮课堂复习的五个层次,围绕提高历史复习课效率的中心任务分析如下。

“明确目标”,目标是复习时的方向和指导,明确目标能使学习分出主次和层次,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基本内容一致的前提下,教材结构和具体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而且高考也不是以某一版本的历史教材为依据,高考出题的唯一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因此遵循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知识和能力的界定展开教学是科学和准确的。出示课程标准能使学生明确目标和能力培养的重点,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有的放矢,如必修三第15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一课,其课标要求如下: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中的历史发展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于本课本内容知识点层次性不强,容易失去侧重,在了解和解读课标之后,重点便可一目了然,教学和学习都增加了针对性自然有助于提高效率。

“梳理知识”这一环节,是每节课的基础环节,对知识的梳理不同于讲授新课,因此要有时间上的限定,梳理知识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学案辅助法:这是一种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可在课前作为学生自我预习的依据,在课堂上直接提问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或者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梳理和完成,借助学案梳理知识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使知识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效地节省了课堂的时间。二、结构整理法:这种方法突出宏观上的知识结构、知识线索,知识点的呈现,借助多媒体课件逐层推进、逐个落实,从宏观到微观将知识落实,且能进能出,也是学生很受用一种复习方式。三、疯狂记忆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知识层次清晰知识深度相对浅显或中等的课型,此方法是直接将书本知识问题化,学生针对问题限时记忆,然后按学习小组检验成果,这种方法好处是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挑战记忆力,增强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度,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时效性,可谓一举多得。当然,梳理知识这一环节因生而异,因课而异,学生不同采取的方法和时间的投入会有一定差异,因此,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灵活应对,以追求实效为最高目标。

“比较分析”,在一轮复习中是梳理知识这一环节的延伸,我们要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学习历史,历史发展是流动的、变化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很多相关联的知识点,比较中会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深化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拓展知识的外延,同时比较能力也是高考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纵横联系的知识点在复习中必须予以落实,如在复习必修三第三章“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比较分析的问题按课节的顺序依次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共性”,“马丁路德与加尔文改革异同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启蒙运动较之文艺复兴更广泛更深刻的内容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比较能力的提升,随着不断地锻炼,学生总结了规律,理解能力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精心选题”,“提升能力”,一轮复习对典型试题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应对高考的必经过程和必要条件,通常试题的完成分为课堂完成和课下完成两部分,课堂完成的试题通常针对课标中要求的重点或者难点问题,选取试题兼顾两个标准——深化拓展所学知识与提升解题能力并重,如在复习必修三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时,在梳理完第五课的基础知识后,我选取了2009年广东单科试题作为训练,试题如下: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从知识上,这道试题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从能力上,考察学生对历史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及运用归纳的方法说明、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而第五课恰恰是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尾一课,所以此题完全符合我们选题的原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主观题的训练必须精心选择,否则事与愿违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当然课下训练的题也决不可掉以轻心,要增强针对性分类讲解,切不可陷入题海战术。

从分析课程标准、准备梳理知识的学案,到做多媒体演示课件,从深化分析重点难点、做题选题讲题,到知识脉络、阶段特征的总结。这一系列环节决定了高三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因此教师这一职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作为教师不懈的追求,所以我将“调整好自己做到有备而来,才无愧于每个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灵”!

上述浅析是我对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学科一轮复习的几点做法的总结,我会在不断地实践中继续钻研和探索、及时反思和总结,为高中历史教学崭新的未来和光明的前景不懈努力!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3-1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