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探究性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语文中的探究性学习

王连香

江苏泗阳县众兴二中王连香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在我看来,探究学习包含了前两种学习方式,并且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但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

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学生自发的探究活动是浅层次的,缺少指导的探究活动是不可能得到深化的。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是以教师的有效指导为前提的,正是教师的指导,才能使学生从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无规律的、无零散的行为发展到有目的的,有序的、有规律的、合理的行为;从感性的探究逐步发展为理性的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学活动尤其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探究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思路,讨论的主题,问题的解决,操练的步骤等教师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抓住学生的思路,教师提出问题时可采取多种手法,引起学生的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

如我在教学《孔乙己》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试着概括出孔乙己的形象我出了一个题目:用“可______的人”,概括出孔乙己的形象。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说,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可笑的人,可悲的人,可怜的人,可恶的人,可气的人,可爱的人……学生观察人物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看法也不一样。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就是一个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补充,教师起引导者和帮助者的作用。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让学生细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到句子,支持自己的看法;可以重点抓住一、二点,给予精心品析。以下是学生的讨论。

①讨论:孔乙己是一个“可笑的人”(引导学生探究孔乙己的可笑,在于自相矛盾)

可笑之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巨大反差,尴尬可笑)

可笑之二:“窃书不能算偷……”(迂腐、狡辩)

②讨论:孔乙己还是一个“可恶的人”

③讨论:在他“可爱之处”。

可爱之一: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的茴字,怎样写的?”(真心诚意)

可爱之二: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善良、爱心)

④讨论:孔乙己是可笑、可恶、可爱的一个人,他还是……(可悲、可怜的人)

可悲之一:众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取一个绰号唤作“孔乙己”(卑贱的人)

可悲之二: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多余的人)

……

在这些假设中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概括出孔乙己的形象的句子。学生根据这些假设层层深入,由假设找到目标从而很快找到有关孔乙己形象的句子。

又如在学习《祝福》这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学生的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了,想着从文中去寻找凶手,接着我继续提出问题: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希望死后的魂灵能与阿毛、贺老六一家团圆,又害怕自己嫁过两个男人,不能从一而终,不能善终,要在地狱里受罪。是谁弄得祥林嫂欲生不得,欲死不能呢?是什么人把她赶上绝路呢?这时候引导学生从亲人、主人、众人三方面入手,把大问题化整为零,变为几个有针对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这时再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一系列问题。

再如在上《宇宙里有些什么》这一课时,老师针对较为重要的一节来提问,假设没有这一节将会怎样?学生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弄清楚这一节讲了什么内容,并且还要联系上下文来看这一节在全文中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总之只有全面掌握课文才能解释的更全面。

二、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喜欢把自己的成就和智慧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满怀激情地加以肯定和赞美,使之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从而更加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课本剧表演,如在学《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积极性很高,表演热情的高涨带来了学习热情的高涨,学生为了能够让自己表演的更成功都认真的揣摩文中各人的心理,在表演的时候有的组抓住了两个骗子进行表演,有的组则从几位大臣的角度进行表演,大家表演的非常成功,班级中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学生则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

记者采访式,要进行记者问答式就必须要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时,我请一部分同学扮演苏轼,其它同学当作记者,要做好这一过程“苏轼”们就得全面把握这首词的内容,从语句分析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记者们则要从文中找出问题准备提问。在找,查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把握文中的内容。

朗读式,在学习一些情感丰富的文章时,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体会语句的含义。在读的同时再对朗读进行点评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新闻报道式,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把所学的内容叙述出来,再进行具体的描绘,如在上《端午日》这一课时,我请学生把“赛龙舟”的场面用新闻报道方式讲解出来,既加深了印象又锻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探究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

探究教学除了有学生与学生探究还有教师与学生的探究,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是要建立在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师生探究是以师生双方均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完成教与学的目标任务,这种探究形式必须是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因为在民主型的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好。

创新性人才要求教育创新、学习创新,学生只有用科学的方式探究新问题,才能更好培养其创新精神。而探究性学习正是符合这一要求,探究性学习给师生带来了广阔的教与学的天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而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我才能,还可以培养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进而在探究性学习中崭露头角,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逐渐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