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卞红军

江苏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卞红军

近两年来,山东杜郎口中学成为许多学校参观学习的对象。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预习、展示,还是反馈,学生个体参与体会,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技能,学习能力得以充分提高,这种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成果的课堂。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与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部分老师很乐意这样做,能把自己从课堂中解放出来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老师讲的少了,学生讨论多了。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这样,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由,而实际上却是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新形势下老师究竟应如何对待语文教学呢?笔者以为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打破“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

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第三,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处理好以上几种关系,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才不至于流于形式,不至于越改越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绝不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重要的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课堂的第一主体是学生,教师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主要的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主讲者,解答者,操作者。这样就对我们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拥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就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