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60例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60例临床体会

孙立新

孙立新(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妇幼医院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中图分类号】R65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4-0167-02

【摘要】目的探讨内括约肌切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外剥内扎、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结果:随访1~2年,发现肛门有狭窄感2例,占2.3%,无任何症状者58例,治愈率达96.7%。讨论本组病例用此方法具有疗程短、治愈率高可达96.7%,而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术后并发症,后遗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内括约肌切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混合痔疗效

混合痔是不可恢复的病理性肛垫,保守治疗常难以解除其症状,传统外剥内扎术60多年来一直成为痔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但其采用的V形切口易致肛管皮肤黏膜缺失过多,限制了其切除痔核的数量,又影响术后恢复及肛管功能,故对外剥内扎术进行改良,拓宽其手术适应证范围,又利于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本院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均采用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最大者58岁,最小者21例,其中30~50岁者居多,发病年限2~10年,均为重度环状静脉曲张型混合痔。

1.2手术方法术前备皮、灌肠,病人取截石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以心洁尔灭棉球消毒肛内,而后依次进行外剥内扎、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1.2.1痔外剥内扎术,扩肛后,用痔核钳将3点、7点、11点母痔牵出,使内痔全部翻出肛门外,在肛缘3点、7点、11点处各分别做一“V”型切口,上达并超过齿线,剥离外痔静脉丛,用弯止血钳夹住剥离出的静脉丛及内痔以同结扎。

1.2.2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切口可选择左或右侧正中位、距肛缘1.5cm长皮肤切口,左手食指伸入肛门内做引导,小弯蚊式钳自切口平行传入,长度不超过齿线、深度在内外括约肌之间,将白色纤维组织及部分内括约肌挑起并切断,此时可有肛门松弛感,标志内括约肌被切断,切口压迫止血。

麻醉要充分、到位、适度扩肛,使内痔充分暴露,并设计好内外痔分组。手术切口须与肛管放射状纹理一致,各痔核剥离结扎应于齿状线稍上,但不应在同一平面,以防狭窄。痔核结扎后切除多余痔组织,残端应保留0.5cm,以防结扎线脱落引起大出血,采用绕钳连续缝合,避免大块结扎引起的肛门狭窄。外痔切口与切口之间应保留足够皮桥,皮桥下的痔组织应潜行剥离,但不应摘除过多,否则皮桥容易坏死。侧切时在切口挑出部分内括约肌时左食指应置于肛管导引,避免另建创口,防止肛管皮肤挑破形成肛瘘。内痔注射药物不应注入肌层,以防止坏死感染,深度一般以针头插入有弹性感为度,边注射、边退出。

术后给予玉红生肌纱条每日换药,每日晨服麻仁润肠丸2丸,可根据大便情况进行调整,便后PP粉坐浴,至结扎痣脱落、创面愈合止。平均疗程为15天,术后无出血等并发症。

2随访结果

本组60例,其中直接随访者42例,电话随访者18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2年。其中发现肛门有狭窄感2例,占2.3%,无任何症状者58例,治愈率达96.7%。

3讨论

肛门括约肌有括约肛门的功能,因而在痔手术时怕切断括约肌而导致肛门失禁,不予切断.但由于内括约肌具有肠管环行平滑肌收缩特性容易痉挛而引起术后痉挛性疼痛[4],或因手术瘢痕挛缩而肛门狭窄,故肛门内括约肌持续性痉挛则是肛裂、肛门狭窄和内痔产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内括约肌大部分切断可彻底解除其持续性痉挛,肛管内压力下降,但仍能对抗腹内压的增加,维持肛门自制功能。因此,切断部分内括约肌不会导致肛门失禁。

内括约肌部分切断,减轻了肛门环口的压力,属病因性治疗,具有损伤组织少,愈合快等优点。后位切开肛愈合缓慢,需要长期换药,现已不用此法。

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与其他方法相比较,如各种注射疗法、冷冻疗法、胶圈套扎法,对内痔有较好的疗效,但对各种类型的混合痔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组病例所有此法具有疗程短、治愈率高可达96.7%,而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术后并发症、后遗症少等优点。通过临床观察,切断肛门括约肌具有减轻疼痛、防止肛门狭窄、无肛缘水肿、无排便困难、切口愈合快等优点。总之,肛门括约肌切断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省吾主编.肛肠病诊治.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88.

[2]鲁嵩雪,陈庆康.改良分段外剥内扎术配合注射消痔灵治疗环状混合痔.中国肛肠病杂志,2006,26(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