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实验于生活育能力于实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融实验于生活育能力于实验

曹锦

———农村寄宿初中科学课实验“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曹锦(富阳市富春第三中学,浙江杭州311400)

一、科学实验“生活化”的内涵

科学实验生活化,就是指围绕初中科学教学中的某一个主题,以身边熟悉事物为载体设计的科学实验。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提倡学生把科学实验带回家,包括以生活物品为材料的实验;课堂上无法完成、延伸到学生家中的实验;在家开展实验,提倡学生将课本、作业本、课外书籍中的实验在家能够动手做做。另一方面寓科学原理于生活现象、情景的课堂再现活动等方面内容。提倡在课堂上将实验生活化,尽可能选用生活中的材料、物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能够探究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科学实验“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原则

1.实验主题和学生生活相符性原则

做实验是为学习一个科学主题服务的,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是实验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在设计“生活化”科学实验时,应该以科学主题为主线,将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学生熟悉的事物,经过合理、有趣的整合而成。

在《阳光的传播》一节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这一主题,寻找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的物品进行实验设计。蚊香、空气清新剂、饮料瓶、爽身粉、果冻等生活物品都可一起上场。此外,身边还有许多生活物品是很好的实验器材,如写字的笔、吃饭的筷子、喝水的塑料瓶等。科学与生活紧密相关,以理论解释生活现象,使源于生活的科学回归生活是学习科学的根本宗旨。在学生掌握了某一科学原理后,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找出蕴含这一科学原理的生活现象和情景,启发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完成科学知识的生活回归。

2.家庭实验室和学生是学习主体相统一原则

有些探究实验在课堂上用时长或演示现象不明显,需要学生在家中自己开展探究性实验。例如,上“水的密度与三态变化”这一节课时,在帮助学生掌握冰熔化实验方法,具备记录实验数据和描绘图像等能力后,可让学生在家中探究水凝固的规律。可利用家中冰箱制成冰块,将冰块砸成碎冰放人玻璃杯,加入食盐搅拌均匀制成冰盐混合物;在小玻璃瓶中装入适量水放在冰盐混合物中,研究水的凝固过程并画出水的凝固图像。

学生在家中做实验,为学生独立设计、准备、操作实验提供可能,能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因课堂时间关系,绝对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这就是在家中做实验的优点。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知识,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研究实验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实验,为最终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实现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科学实验“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做好发动宣传,营造实验氛围,树立实验意识

抓住时机,进行宣传发动。例如利用读报课、班会课及黑板报,通过网络视频、图片、新闻报道,向学生宣传;利用家长会、校报,向家长宣传。重点介绍获奖学生的作品,介绍发明创造的过程,获奖后的感想。介绍目前中外科学家和在校学生的发明成果及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借助每年的中小学科技节,鼓励学生报名参加,积极准备小发明,重在参与。利用家校通,及时和家长、学生沟通,了解进展,做好引导。

2.做好课堂实验生活化,引领学生掌握典型实验

教学中善于抓住一些典型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例如,认真做好水果电池实验,使之成为范例。放学前事先布置学生分好组,主要是苹果组、西红柿组、桃子组。周末让学生按照组别购买相应的水果,返校时带到学校。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到实验室开展水果电池探究活动。探究不同水果电池对电流的影响;不同电极对水果电池电流的影响;电极间不同距离对水果电池电流的影响。

3.获取家长配合,指导学生建立一个家庭实验室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其提供一个可供孩子支配的场地,指导学生建立一个家庭实验室。实验室的布置要实用化,做到科学性、可行性。在选择实验场所时,应根据所要开展的实验活动,如进行种养殖活动,可以把实验室放在阳台上或平台上;可能存在着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时会产生异味,实验过程可能产生副作用的,则可以放在储藏室或阁楼里;而一些简单的制作活动,则可以放在自己小房间里。总之,家庭实验室的创建,要做到因“内容”而宜,因“家庭”而宜。

4.帮助学生做好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定位

家庭实验项目始终要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它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独立的教育途径。突出科学的本质,把科学探究作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强调在动手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变成不断建立科学概念,修正自己原有经验的过程,发展科学素养。实验要扎根课堂教学,细化研究内容。因为实验的目的在于服务科学课堂教学,通过创设科学活动平台,使学生科学知识得到实践运用,使他们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大大丰富学生科学课堂学习的内容。实验要由浅入深,逐渐加大研究难度,使实验活动内容逐渐呈现多元化。

5.获取家长的支持,配好实验工具和器材

要开展实验,必须配备一些常用的实验工具。在配备时要做到通用性、实用性,能自制的则尽量自制,对于确实不能制作的,又是实验所必须的,如天平,钳子等,则可以购买,但要量力而行,应经济实惠,原则上可用就行。尽可能利用生活替代品、淘汰品。巧妙利用家中的瓶瓶罐罐及废旧物品,例如废旧玩具作为家庭实验器材,既可以省钱,又可以废物利用。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可当作化学药品使用。例如:铁钉(铁)、铜丝(铜)、铅笔芯(石墨)、铝制易拉罐(铝)、鸡蛋壳(碳酸钙)、PP粉(高锰酸钾)、干燥剂(生石灰)、白酒(酒精)、白醋(醋酸),等等。

6.教师向学生提供实验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教师向学生适当推荐一些实验,帮助学生打开实验思路。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选题,让学生学会提炼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向学生适当推荐一些实验,不但可以打开学生的实验思路,而且能给学生以借鉴之用,让学生在类推中学会提炼研究课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方式,可以直接推荐几个问题供学生选择。“生活化”科学实验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才能有较强说服力。例如在《空气的存在》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大家看仔细了。这是一卷卫生纸,我撕下一段浸入水中,会湿吗?

生(异口同声):会。

(教师师撕一段纸揉成一团塞入杯底,把玻璃杯竖直扣入水槽中,并使水没过玻璃杯底部。停约1分钟,拿出玻璃杯,取出纸团。

师:大家摸一摸纸团湿了没有。

生:是干的。

学生们情绪高涨。“纸怎么没被水浸湿呢?”疑问大大引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在这种浓郁的兴趣中开始新课的讲授。

及时评价学生的实验,发展学生实验素养。经常组织交流一些实验,及时进行总结,使学生的实验活动持续下去,同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说实在的,家庭实验毕竟是学生自主的行为,完全出于学生的研究兴趣,以及靠毅力。假如实验活动未能得到及时的肯定,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限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很有可能中途夭折。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用机制激励学生,以使家庭实验常态化,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实践证明,最可行,最易行的是经常组织学生,就自己的困惑、成功、伤心、愉悦予以交流,在共鸣中化解低落的情绪,在分享中激发研究的热情,在碰撞中生发新的课题。

7.提供实验流程

第一步:教师可建立课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仪器、并对实验的目的和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思考。第二步:学生在家独立做实验、详细记录实验现象(文字记载、照片、录像等)。第三步: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小论文。第四步:对每个实验进行小结、访谈、交流并做好记录。第五步:教师按课题对学生加以引导,并针对前期的情况做出小结。第六步:课题结束前,教师通过访谈、问卷等手段对课题效果加以总结、提炼并形成课题论文,在同行中进行交流。

四、“生活化”科学实验实践后的思考

1.科学教师应有主动开发的意识

随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实验教学资源已经远远超出“教材+实验室”的传统模式。如何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科学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生活化科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全面实现实验的教学价值已经成为落实教学改革新理念的关键之一。事实上,生活化科学实验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科学教师有主动开发的意识,就能不断地挖掘出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素材,合理地选取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内容组成系列科学实验。

2.科学教师应有积累与应用的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程度,适时选择和运用一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新颖性、延伸性和可接受性的生活化科学实验,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灵活地用好这些生活化科学学实验,关键是科学教师应有不断积累和运用它的意识。积累了一定量优秀的生活化科学实验,教学时就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3.科学教师应有亲手做的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因此,科学教学中,与生活相联系,能够用实验去探究的教学问题就多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来说出有或无、对或错、好或差、行或不行等。在让学生探究之前,科学教师对自己积累的生活化科学实验应亲自动手试做一下,这样既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又能完善其方案和掌握其操作关键。

总之,科学源于生活实际。教学实践证明,只要科学教师平时多留心观察、多积累应用,多教学反思,生活化科学实验的教学会越来越成功,科学课也会被学生越来越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