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错误,教学的再生资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数学错误,教学的再生资源

杨卿

杨卿(剑阁县秀钟小学校四川剑阁628302)

摘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另外波普尔也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各类错误,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其效果,去发现错误的价值,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努力从学生发生错误的角度去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犯下的错误,是否存在学习的障碍,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让学生的学习错误成为学习的巨大财富,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错误;善待;关注;将就;再生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04-0156-01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同时教师也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才会看到错误背后的成功,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折射出灿烂的光芒。那么,教学中如何变学习错误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呢?下面结合自身经验从三个方面谈谈。

一、善待“错误”,激发兴趣,显露思维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合理利用,就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及鼓励下,在错误面前敢于正视错误,挑战错误,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关注“错误”,引导辨析,活跃思维

古人云: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老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采取“马上制止”或“立即纠正”的方法,但这样做却不能达到防止错误的目的,也忽视了错误的价值。《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以学生的真实错误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尝试错误”的活动,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比较、思辨。让他们自己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知道改正的方法,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形成系统,避免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例如,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我出示练习(1)25+75×4(2)25×75×4,学生练习后出现了这样两种情况错误:甲——25+75×4=4×(25+75),乙—25×75×4=4×(25+75)出了这样的错误,他们还觉得自己挺有道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的直接告诉他们,效果显然是很不理想的,因为这样错误往往还会再三地出现在我们所信任的好同学身上。为此,我抓住契机,巧妙地设定了甲、乙、丙(丙为正确方)三方,开展辩论赛,看哪方能胜出。我让他们同时准备一段时间,用有力的数学语言、数学规律作为证据,证明自己的同时也反驳他方。同学们跃跃欲试、斗志昂扬,他们开展了激烈而深入的思考辨析活动。从后面的交流思辩中我们便可体验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诗意哲理。如反驳甲、乙的丙方认为:乘法分配律是适用于两个数的和或差与另一个数相乘的情境,他们又从侧面或进行了更有力的论证:A——4×(25+75)=4×25+4×75与(1)、(2)的式子不一样B——直接计算(1)、(2)的式子我们也能证明甲乙两方方法是不对的;C——(1)式子只能用一般计算方法,它不符合用乘法分配律的条件,(2)式子这题可以简便运算25×75×4=(25×4)×75……可见,让学生经历错误又何妨?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这发自内在“更错”欲望的驱使下的探究活动,才更能体现课堂的鲜活性、生成性。

三、将就“错误”,因势利导,拓宽思维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种、那种错误,我们教师就要考虑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我们也可以经常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将错就错”的训练,这种“化错为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修改错误。这不仅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错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扬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我在教学应用题时,出示一道练习“铅笔有30支,比圆珠笔的3倍多6支,圆珠笔有多少支?”学生列出的算式有:①3×30+6;②3×30-6;③(30+6)&pide;3;④(30-6)&pide;3;⑤30&pide;3-6;⑥30×3+6……解法很多,究竟谁对谁错?通过学生合作,结合线段图,学生很快“统一”了答案,①、④是正确的。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如果是其他算式,你能改变原题中的条件,改编出应用题吗?学生的思维打开了,针对其他算式改编出应用题。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可以“将错就错”,拓宽学生思维。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环节更加精彩,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总之,对于错误,我们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灵活的运用于数学教学当中,发挥数学错误最大限度的作用,挖掘错误内在的“闪光点”,对其进行新的探究与发现,为学生创设新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