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糖和蛋白质成分的作用和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中药糖和蛋白质成分的作用和应用

尹克鑫

尹克鑫(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230061)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1-0380-02

【摘要】糖和蛋白质是生命组成的两大基本成分,许多中药中都含有,它们在智能中药的作用中起着或轻或重的效用。中医说“甘味能补”大致说明了糖和蛋白质起着滋补调和的作用。

【关键词】中药糖蛋白质肿瘤

生命组成的三大要素是水、脂肪和蛋白质,脂肪主要是由糖经过转化而来,糖和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1中药糖和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及鉴别

几乎所有的中药中都含有糖和蛋白质,而糖又包含单糖、低聚糖和多糖,一般使用水提取,水溶液中便含有糖和蛋白质类成分,部分无用的糖类以及大分子的多糖可以使用乙醇沉淀法分离。

1.1糖类成分鉴别(1)碱性酒石酸铜试液:取检品的水溶液1-2ml(如为醇溶液须将醇蒸发除去),加入碱性酒石酸铜试液1ml,于沸水浴上加热5分钟,产生棕红色或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示有还原糖,还原糖能使二价铜盐(蓝色)还原成氧化亚铜,醛糖的醛基氧化成羧基;(2)α萘酚试验(Molisch紫环反应):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5%萘酚试液数滴振摇后,沿管壁滴入5-6滴浓硫酸,使成两液层,待2-3分钟后,两层液面出现紫红色环(糖、多糖或甙类),多糖类遇浓硫酸被水解成单糖,单糖被浓硫酸脱水闭环,形成糠醛类化合物,在浓硫酸存在下与α萘酚发生酚醛缩合反应,生成紫红色缩合物。

1.2蛋白质和氨基酸鉴别可通过蛋白质变性及双缩脲反应及茚三酮反应鉴别(1)加热或矿酸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1ml于试管中,加热至沸或加5%盐酸,如发生混浊或有沉淀示含有水溶性蛋白质;(2)缩二脲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10%氧化钠溶液2滴,充分摇匀,逐渐加入硫酸铜试液,随加摇匀,注意观察,如呈现紫色或紫红色示可能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3)茚三酮试验:取检品的水溶液1ml,加入茚三酮试液2-3滴,加热煮沸4-5分钟,待其冷却,呈现红色、棕色或蓝紫色(蛋白质、胨类、肽类及氨基酸)。

2糖和蛋白质的作用

中医有“甘味能和能补”之说,说的是甘味药(即甜味)具有补益和调和的作用,对身体具有加速恢复,补充营养,以及调和其他药物之间的作用、调整人生理代谢平衡的作用,而现代研究表明,甘味药中主要含有的糖和蛋白质类成分才是这些作用的发挥者。

现代研究表明:中药中含有的各类糖如黄芪多糖、茯苓多糖等以及蛋白质类成分是调节人体免疫的中药成分,也是最主要的作用,中药补益及调和作用多数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来实现的。

3糖和蛋白质的现代应用

3.1肿瘤如天花粉蛋白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能够诱导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胃癌细胞株MKN-45和黑色素瘤细胞凋亡;蓖麻毒素能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或U937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白介素1β(IL-1β)。

3.2抗病毒作用从老鼠拖瓜、大叶木鳖子等植物根中得到的粗提蛋白有显著抑制HIV增殖的作用。丝瓜毒素,肥皂草毒素,苦瓜籽蛋白和大戟科的多花白树种子中获得的GAP31蛋白等对HIV-1整合酶均具有强抑制作用。

3.3其他槲寄生凝集素,茜草中分离得到的糖蛋白QC都具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豆豉纤溶酶具有较强的催化纤维蛋白原溶解的作用,克制成抗血栓药物或预防血栓病的保健食品。

4蛋白质组学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已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其研究技术已被应用于生命科学的众多领域。蛋白质组学从整体水平对蛋白质的研究与中医药学的基本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能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及其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更清晰全面地阐明中药的分子作用机制以及在中药复方的作用环节研究上揭示其作用的靶点与机制。

随着国家加大力度发展中医中药,中药研究也越来越多。中药的作用方式是多靶点、多层次的整体调节方式,蛋白质组学技术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一项重要工具。不少中医药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我们也发现,目前研究主要停留在给药前后的表达蛋白质组学层面,对靶蛋白的结构、生物学意义及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而研究蛋白质之间复杂的功能网络正是中药研究的关键问题。随着蛋白质组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在中药作用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李晓波,金鑫.植物类中药活性蛋白成分研究进展.医药科技.

[2]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亚太医药网.

[3]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数字图书馆.

[4]抗癌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肿瘤医药网.

[5]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