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胃下垂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鲍传萍

鲍传萍

(哈尔滨市双城区中医医院二楼门诊黑龙江哈尔滨150100)

【摘要】目的:探讨胃下垂的中医辩证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胃下垂患者40例,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症状疗效改善明显,治疗效果满意,总有效率97.5%。结论:胃下垂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床症状改善明显,临床医疗前景广阔。

【关键词】胃下垂;中医辩证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2-0037-02

胃下垂是指人体站立位时,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或胃大弯下缘达盆腔。多见于瘦长无力体型或经产妇及虚弱性疾病患者。主要是由于固定胃的韧带松弛,内脏平滑肌张力低下,腹壁脂肪减少,腹肌弛缓,无力撑托胃体而成[1]。本病中医学称“胃缓”,中医药治疗胃下垂,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胃下垂患者40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30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3.5±3.5岁。经诊断,轻度胃下垂20例,中度胃下垂7例,重度胃下垂者3例。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主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胀痛、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嗳气,消瘦等表现。

1.2方法

1.2.1脾虚气陷证脘腹胀满或腹胀而坠,食后、站立或劳累后加重,平卧可减轻,嗳气、厌食、恶心、口苦,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形体消瘦,小便清,大便欠畅或便秘、溏软;舌淡、苔白或少黄,脉缓而无力。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宜健脾益胃,补气升陷。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各15g,白术、当归、枳壳、陈皮各10g,升麻、柴胡各5g,黄连、炙甘草各3g。

1.2.2脾虚肝郁证脘胁胀满,喛气频作或嘈杂吞酸,知饥不欲食,食后脘满,性情急躁,喜太息,小便清,大便欠畅;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脾虚肝横,气机失和。健脾和胃,疏肝理气[2]。方药采用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党参15g,白术、茯苓、柴胡、枳实、白芍各10g,炒栀子、炙甘草各6g。

1.2.3阳虚饮停证脘腹胀满,食后更甚,喜温喜按,胃中振水,呕吐清水,喜热饮,头晕、心悸、畏冷肢乏,小便清少,大便溏稀;舌淡、苔白滑,脉沉弱。脾胃阳虚,水饮中停。治则温补脾胃,化饮逐水。方药采用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党参、茯苓各15g,干姜、桂枝、白术、半夏各10g,附子6g,炙甘草3g。

1.2.4气阴两虚证胃脘痞满,食后更显,知饥不欲食,干呕或呃逆,口燥咽干,头晕肢乏;小便淡黄,大便燥干;舌红、苔少,脉细数。脾气虚失运,胃阴亏失润。治疗则补脾气,养胃阴,促运化。方药采用参苓白术散合益胃汤加减:太子参、生黄芪、山药、蒲公英各15g,玉竹、麦冬、石斛、荷叶、佛手各10g,桔梗、甘草各6g。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均消失,X线检查恢复正常范围。好转:症状、体征减轻,X线检查较前有所恢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X线检查均无变化[3]。

1.4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症状总积分(12.25±3.65),治疗后(4.35±2.55),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显效26例,占65.0%,有效13例,占32.5%,无效1例,占2.5%,临床总有效率为97.5%。

3.讨论

胃下垂是主要临床表现为脘腹闷胀或有下坠感,食后为甚,平卧减轻,常伴嗳气、厌食、腹痛、头晕、乏力、便秘或溏,血压低等。进餐后腹部叩诊,胃浊音下移,有的可闻及胃的振水音和强烈的腹主动脉搏动,还可发现肝、肾等其他内脏下垂的体征。轻度为胃小弯至髂嵴连线距离0.1~1.5cm;胃大弯至髂嵴连线距离6~7.5cm。中度为胃小弯至髂嵴连线距离1.6~4.5cm;胃大弯至髂嵴连线距离7.6~10.0cm。重度为胃小弯至髂嵴连线距离>4.6cm;胃大弯至髂嵴连线距离>10.0cm。

胃下垂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脾,其次是胃、肝,还有肾和心;其他多数是气,还有阴、热、湿、积以及血、阳、寒、饮等。表现虚象约占60%,其中脾虚气陷占52%;呈实候约占40%,肝郁气滞为多,临床表现常呈虚中夹实。

积极治疗慢性原发性消耗性疾病,纠正不良的习惯体位,加强体质锻炼,增加肌力,依证增加各种营养,以增强体质,必要时可以用胃托辅助治疗[4]。胃下垂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膈肌悬吊无力,膈胃、肝胃等韧带松弛,腹肌收缩力减弱所致,依“脾主肌肉”、“脾为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主升”和与胃密切相关等理论,应注意健脾益气,选黄芪、党参、白术;养阴润胃,选玉竹、麦冬、石斛;理气升清,选枳壳、佛手、升麻、葛根、桔梗等。由于久病可及肾、气滞能伤络,以及兼生里热等,可依理加用益肾、通络和清热等药,以增强诸韧带和腹肌之力。

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但久延失治或重度胃下垂者,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并发慢性胃扩张、胃扭转、直立性低血压等。重点在于健脾益气或养胃调气,依证的表现选用补中益气汤、资生丸、人参健脾丸等,以巩固疗效。饮食宜少食多餐,依证选食,一般应多吃,优质高蛋白、高热量并容易消化的食物,禁止暴饮暴食。依患者体质、年龄的不同,选择适合的体育锻炼,以增强腹肌张力,促使胃体回升。

【参考文献】

[1]汤宏涛.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胃下垂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1,26(5):612-613.

[2]李继年.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胃下垂2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1):49-49.

[3]田质亮.中医药治疗胃下垂49例临床研究[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2):00156-00156.

[4]卢利员.中医药治疗胃下垂30例的初步体会[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1999(4):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