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现真章,自读也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精华现真章,自读也精彩

班丽娜

班丽娜

摘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自读课文不是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就把它扔在了一边,大多是只要求学生积极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专家编辑教材时选入的自读课文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的。自读课文占了初中全部课文近一半的篇目,很多自读课文文质兼美,并不亚于精讲课文,而和精讲课文一样,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富情感、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写作感悟能力的很好的阅读材料。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引导学生进行自读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得到同仁的指正。

关键词:自读课文;教学方法;教师;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自读课文不是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就把它扔在了一边,大多是只要求学生积极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专家编辑教材时选入的自读课文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的。自读课文占了初中全部课文近一半的篇目,很多自读课文文质兼美,并不亚于精讲课文,而和精讲课文一样,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富情感、提升学生道德情操和写作感悟能力的很好的阅读材料。然而,因为中考对这些自读课文涉及甚少,所以,绝大部分教师不怎么重视,甚至一带而过,更甚至不带而过。自读课文如同虚设是不争的事实,自读课文教学的实效性就更是无从谈起。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教师要改变旧有的功利性的观念,把自读课文当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提升道德素养的主要桥梁和途径。自读课文既要改变有课而不教的错误现状,又要改变教师出嘴、学生出耳的一言堂现状。自读课文应该突出学生学习中的“自读”,突出学生在自读课文中的学习的主体性,突出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自读课文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感悟能力的基地。

一、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方法教给学生。要达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并学会综合运用。

1.关注题目

有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和文章的中心。

2.关注开头段

开头段尤其是首段的段尾句子,往往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关注行文中间作者的抒情、议论句

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是真实思想的自然表现。

4.关注文章最后两段尤其是结尾段

行文即将结束,作者此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强烈地表达出来。

学生依据以上四点并加以综合运用,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悟出作者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

学生看了文章,明白了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情感,只是体现在内心的肤浅理解层次。如何让他们把想要说的话用语言概括出来,把语言的先后顺序组织好,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条理是否清晰,都要用脑去思考,用口去表达。这就锻炼了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的能力和欣赏能力

初中学生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是新课标中所大力提倡的。怎样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并进而欣赏文章的美?首先是教师平时要讲到方法:

1.可以欣赏句子中的字词的美

这样的字词大多是形容词和动词。不少自读课文用字或准确或生动传神,学生学会欣赏很重要。在学习中,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采用眉批、旁批和尾批的方式,找出或准确或生动的字词。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推举一个同学代表本组来说例子中字词的好处,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大家评价,力求全班参与的最大化。如在学习《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细心品味这些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并且强调语言引起的“联想”,着眼点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语言。就可以采用上述方法。

2.可以欣赏句子中的修辞之妙处

有很多自读课文的文句生动优美,让人印象深刻,也是一种美的熏陶,这得益于修辞方法的使用。让学生学会欣赏这些句子,体味修辞如何运用,有什么好处,很有必要,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例如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就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作者在文中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三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3.可以欣赏句子含义的深刻,意境的隽永,情感的真挚

有的句子没有精彩的字词,也没有美妙的修辞,但可以欣赏这些句子的含义深刻,意境隽永情感真挚,耐人寻味。例如《信客》中写到年轻的信客和老信客的一段谈话: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的是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个人,刚刚说过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这句话内容深刻、富有哲理性,且有意境。山间信客虽地位低卑微,但他们为乡亲们送信而走南闯北,见识了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是活着的近代城乡历史书,但无人能知。作者既有赞扬也有痛惜,感情丰富。欣赏文章的结尾处: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读了这个句子,会让人对老信客生前为乡人辛勤服务,死后却寂寞无闻,无人能知的遭遇生发出无限感慨。这样的句子能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世界,感叹人生,多了一份人生的思考,少了一份思想的肤浅。

4.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读课文中的内容美、思想美、情感美和构思美

生活是由人构成的,尤其是由芸芸众生,普通大众构成的。平凡的人们组成了这个社会的基石,从小人物身上,我们往往能发现人类身上最朴实也最人性美的一面。以初一下册和初二上下两册语文书的现代文为例,自读课共32篇,平凡小人物的课文有19篇,占全部自读课文的59.37%,这是多么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具有的共性是表现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并为此付出的不懈的追求和努力,具有内容美、思想美和情感美的共性。冯骥才的《泥人张》《好嘴杨巴》,李森祥的《台阶》,余秋雨的《信客》,还都具有构思巧妙美的特点。

学习这些文章,让学生体会到来自小人物身上的纯真善良,机智奉献之美,能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扩大他们的人生感悟,丰富其人生阅历。这是一种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具有高层次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在自读课上,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追问法,培养学生深层次的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中大力提倡的能力培养内容。这对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生活和具有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文章,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关注生态环境的这一简单层面上。如果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追问法,就能让学生练习思维的深度,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罗布泊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这样美丽的仙湖为什么会消逝?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该怎么做?学习黄蓓佳的《心声》,可以追问:是什么样的心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声?有了这样的心声,我们会怎么做?这样追问,就能让学生的思维深刻化、广度化。

五、利用自读课,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九年级下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中比尔抛弃同伴的一段描写,就在他的脚腕扭伤之后,他的同伴比尔本应与他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但比尔却抛下他,头也不回地一个人先走了。如何看待比尔的这一做法呢?由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很多同学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出发,对比尔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但是运用辩证法分析就会明白,在那茫茫的荒原上,只有一片辽阔可怕的荒野,饥寒交迫,野狼袭击,死神随时会降临,比尔哪里有能力来救助脚腕扭伤,发着高烧,气息奄奄的同伴呢?无谓的牺牲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这才是对问题的辩证分析,而不是只凭情感,不考虑具体情况的肤浅之见。

六、自读课应成为学生写作感悟能力提高的范本和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自读课文,除了记住生字词、学会审美、会辩证分析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用以提高学生写作的感悟能力。自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和修辞,好在哪里,表现了什么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掌握这些之后,还要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去。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的那样: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要让学生谈谈从这篇自读课文中能学到哪些写作技巧,可以口头说来借鉴,可以是对句子的仿写,也可以对某段的仿写。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读课文,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内容美和情感美的欣赏能力;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辩证分析深入思考的能力;注重发现写作技巧,学以致用的写作能力。可以依据自读课的实际情况,分类培养,也可组合培养。只有如此,自读课才不会被忽视,不会成为师生的学习死角;只有如此,自读课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能力性才能得以体现。

作者单位:天津市塘沽一中

邮政编码:30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