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心理干预在戒毒过程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综合性心理干预在戒毒过程中的效果观察

滕蜀镒

滕蜀镒(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100)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2-0021-02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在戒毒过程中的效果,以降低复吸率,提高操守率。方法选择180例海洛因依赖并自愿戒毒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两组不同时期(入组时,出院后6个月)的心理健康状况。两组均进行系统的美少酮代替治疗,并配合中药治疗及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矫正、心理干预、家庭干预等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结果对照组出院后6个月内复吸率为98%,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内复吸率为56%。两组比较观察组复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19,P<0.01)。结论吸毒者在戒毒脱瘾治疗期间,同时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措施,并对出院后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干预,可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降低复吸率,提高操守率。

【关键词】综合性心理干预戒毒治疗效果

海洛因依赖(也称吸毒)近年来在我国迅速蔓延,对人口素质、家庭、社会稳定及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1]。吸毒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改变过程,复吸率高,这是全世界戒毒工作者共同面对的棘手问题[2]。药物戒毒只能减轻躯体戒断症状和一些并发症,而对心理社会因素往往无能为力,为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在戒毒过程中的效果,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我们对90例吸毒在药物脱毒治疗的同时,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将在我科戒毒所住院治疗的180例吸毒并自愿戒毒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0例,女40例;年龄17~52岁;吸毒史最长15年,最短2年;首次吸毒16例,复吸164例;文化程度:初中67例,高中66例,中专34例,大专以上13例。均符合DSM-TV海洛因依赖诊断标准,且无精神病史,均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将所有入选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分别在性别、年龄、吸毒史、文化程度及心理状况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治疗及干预措施:两组均进行系统的美少酮代替治疗,并配合中药治疗及相应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认知疗法、行为矫正、心理干预、家庭干预等各种干预措施。

1.2.1认知疗法由教疗护士对戒毒者进行思想启发,组织学习《国家禁毒规定》、《法律常识》、《思想道德修养》,观看戒毒录像、戒毒图片等禁毒史料,增强其法律意识,了解毒品的巨大危害,提高自身价值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2.2心理干预按照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出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由心理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与患者进行深入交谈,根据其成长史,在学习、工作、恋爱婚姻中的一些重大矛盾冲突、应付方式、情绪反应等情况,耐心讲授心理健康知识、矫正不良心理等,采用角色互换、自我反省、心理活动亮相、利弊分析、欲望节制、兴趣转移、诱因回避、情感转化、人格矫正、意志培养等心理问题治疗手段,进行心理干预。

1.2.3行为矫正根据毒品诱惑力大,吸毒者心瘾重等特点,由心理医生安排进行脱敏治疗和放松训练。将毒品实物、吸毒工具等放于心理治疗室,让吸毒者直接面对实物和工具,深刻感受,产生痛苦的刺激,再由心理医生嘱其“闭目、放慢呼吸、依次放松全身肌肉、平静心情”之后,经过“面对、放松、再面对、再放松”重复多次的训练,定期进行,提高吸毒者自身免疫及自我控制能力,延缓个人实现欲望的紧迫感和立即释放冲动的要求,减少或消除依赖行为。

1.2.4工娱疗法组织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阅读书刊画报、欣赏电影电视、棋牌球类竞技游戏,鼓励病员主动参与、增加活动、改善接触、活跃气氛,消除病人不良情绪,以丰富知识、调节身心、减轻对外界现实的疏远和陌生感,增加生活乐趣。

1.2.5家庭干预家庭人员的态度、情绪、行为表现及气氛,对吸毒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护士长应定期组织召开家属、亲友与戒毒者座谈会,家人声泪俱下的耐心规劝,朋友的深情呼唤,亲情的真诚鼓励,具有震撼作用,造成心灵上的撞击,使其坚定决心,悬崖勒马,重新做人。

1.2.6社会干预戒毒治疗后回归社会,他们常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我们及时与戒毒者所在辖区公安、居委会、村委会及所在单位领导取得联系,以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如就业问题、心瘾难以抵御等问题。同时我们医务工作者与他们终始保持联系,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及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并提供心理支持。节假日送上温馨的祝福和问候。

1.3评价方法

1.3.1心理状况评测由心理医生对180例戒毒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该表共90个条目,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每个条目按5级评分(1-5分),得分越高说明该项心理症状越明显,所有测试均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由戒毒者自行填写,当场收回。共发出180份,收回180份,有效回收率100%,由心理医生进行问卷分析。

1.3.2治疗依从性治疗期间,责任护士对戒毒者配合治疗和护理的主动性进行治疗依从性评价。好:主动配合治疗护理;良好:被动配合治疗护理;欠佳:经医护人员帮助教育后才配合治疗护理。

1.3.3复吸率医护人员分别于戒毒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其家属或亲戚证实再次吸毒者为复吸。

1.4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入组时及出院6个月后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后各因子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除焦虑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好54例,良好22例,欠佳14例。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好23例,良好14例,欠佳53例。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76,P<0.01)。

2.3两组出院3个月、6个月随访结果比较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的复吸率为41%。对照组复吸率为92%,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42,P<0.01)。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复吸率为56%,对照组复吸率为98%。两组比较,观察组复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19,P<0.01)。

3讨论

由于海洛因具有极强的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因此绝大部分吸毒者经脱毒治疗后再次复吸是目前防治的一个难点,与本研究对照组结果基本一致,其原因为:重新获得快感、害怕戒毒综合征出现、无法摆脱毒友纠缠、无社会支持或受社会歧视、失业和家庭冷落、社会压力、躯体不适、关节肌疼痛、抑郁和焦虑等。观察组针对复吸原因,调查分析戒毒者心理状态及心理需求,对症下药,使出院后半年的复吸率降至56%,证明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于降低复吸率有较好的效果。

3.1住院期间心理干预可提高治疗依从性住院期间戒毒者一方面想戒除毒瘾,另一方面由于毒瘾及躯体不适,难以忍受强烈渴求的精神煎熬,不由自主地挖空心思寻找毒品,不服从管理,甚至违反病房规章制度,伺机偷吸。通过心理干预,本研究显示其躯体化、焦虑、抑郁等症状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可提高吸毒者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减轻稽延性戒断症状及心理症状,对防止偷吸、巩固疗效、恢复自信心有积极的作用。

3.2出院后社会支持有利于戒毒者稳定心态、减少复吸吸毒者脱毒后仍明显存在心理不稳定,缺乏处理、应付困难的能力和技巧,因此对吸毒者除在院期间采取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改善心理状态等措施外,出院后仍需社会的大力支持、帮助和监督。本研究显示经综合心理干预,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复吸率由对照组的98%降至56%,说明出院后进行家庭随访及综合社会干预,多系统、多方位的教育帮助能使其坚定戒毒的信心和决心,减少复吸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海洛因依赖者经过戒毒治疗脱毒后,其心理状态不会随着躯体症状的消失而消失。因此,防复吸工作是一个必要和艰难的过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正、消除毒源、家庭支持、社会监管等有效干预措施结合起来,使戒毒者筑起坚固的心理防线,从而达到提高操守率、降低复吸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顺,刘闯,陆林.治疗药物依赖的若干基本原则.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3):178-181.

[2]王柏艳.戒毒心理分析及其对戒毒过程的指导.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8,7(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