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现景读中悟情——《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读中现景读中悟情——《丰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刘杰

刘杰重庆市巫溪县上磺镇上磺小学405801

设计理念:

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目的:

1.技能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和将军的神态、心理变化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提炼中心:围绕“丰碑”质疑。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丰碑》(以语气动作提示学生读题)。

“碑”就是指?“丰碑”就是?课文里的丰碑指的是?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军需处长。

你怎么知道丰碑就是军需处长?(夸奖学生会读书。)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课件出示,学生齐读。)学生自主质疑:为什么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而且是晶莹的丰碑?(夸奖学生会动脑筋,问题提得好。)在“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加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一起来认真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体会环境恶劣、战斗残酷:联系首尾质疑释疑。

我们先默读课文,找出课文起始部分描写将军心中所想的一个问句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句子。夸奖学生找得准。齐读句子)要知道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就必须知道“严峻的考验”指的是什么。严峻的考验就是指?是啊,这支队伍将面对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以语气动作提示学生读出四种可能遇到的考验。)你从哪儿能感受到环境的恶劣?(学生自读句子,简单说体会。)

齐读两个问句: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学生自主质疑:刚才还在担心队伍能不能经受这样严峻的考验,现在又为什么这样肯定这支队伍一定能经受恶劣环境和残酷战斗的考验取得胜利?到底是什么事使想法发生了这么大的改变?(学生质疑后教师对学生问题略作小结,表述更清楚,在两个问句间加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释疑,教师参与讨论。

三、汇报交流,感情朗读:解读“丰碑”内涵。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孩子们,说说你的感受和疑问吧。

1.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衣着体会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预设1:军需处长是冻死的,为什么他的神态还那样的镇定、安详?

“安详”什么意思?为什么他的神态还那样镇定、安详?

孩子们都理解得有道理,说明你们不仅做到了眼到、口到,而且做到了心到。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个句子吧。(生带着体会读。)

预设2:他自己是军需处长,为什么还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单薄、破旧、贴”三个词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这就是我们的军需处长,他宁愿自己忍饥挨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也要把衣物拿给其他战士,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孩子们体会得真好,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个句子吧。(生试读)。

2.抓住将军的神态、心理变化,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看到这位可亲可敬的军需处长,将军的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1)读:轻声读课文8—14自然段;(2)画:用你喜欢的符号在文中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3)思:从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中,想想并说说将军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孩子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他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自豪的感情再读读第七自然段吧。(生有感情地朗读。)

现在让我们来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丰碑,而且是晶莹的丰碑?(生自由发言。)

有了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当将军举手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刹那间,他不再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而是深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课件出示)师生齐读。

将“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换个说法。

引导学生理解“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四、层次朗读,升发情感。

孩子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相信:“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生齐读。)

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深信:“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生齐读。)

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生齐读。)

五、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定格“丰碑”形象: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而且这种精神已经在中华大地上长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你们看,在抗震救灾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谭千秋、杨波、李唐东以及所有在一线的抢险工作人员,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位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向我们的红军队伍,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