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刺加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98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扬刺加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98例

孟宪梅

孟宪梅(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中医院黑龙江双鸭山15670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4-0117-02

【摘要】目的探讨扬刺加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扬刺加手法治疗92例与常规针刺62例作疗效对比。结果扬刺的手法治疗总有效率达97%,常规针刺有效率为77%。两组对比疗效差异显著,P<0.01。结论扬刺加手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起效快捷,疗效满意。

【关键词】扬刺手法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痹症和腰腿痛的范畴,由于负重闪挫或受寒等原因,致使梨状肌撕裂、充血、水肿,痉挛、肥厚而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臀腿痛。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内经》扬刺法加手法治疗98例梨状肌综合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8例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22~64岁,其中22岁~35岁22例,36岁~50岁56例,51岁~64岁20例;病程2天~l年;扬刺加手法治疗组98例,常规针刺对照组62例。

2治疗方法

2.1取穴

2.1.1对照组:对症取穴,近部取穴,循经辨证取穴,以足三阳经为主,常选肾俞、命门、秩边、环跳、殷门、阳陵泉、绝骨、承山、昆仑等穴,每次4~6穴。

2.1.2治疗组:患侧梨状肌中心点(或取病变部位的压痛点正中)为主穴,上下左右四针沿梨状肌四周边缘,针尖朝主穴正中微斜刺入;手法取患侧臀部,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

2.2针刺方法

2.2.1对照组采用28号毫针,直刺选定的穴位,用提插捻转手法,使患者局部有酸胀麻得气感;接DG一1治疗仪,频率、强度以患者局部舒适为准,留针20分钟,隔日1次,l0次为一疗程。

2.2.2治疗组采用28号毫针,在患侧梨状肌的中心点(或在病变部位的压痛点上)直刺一针,达到梨状肌部位后,用提插捻转手法使其得气,后在距正中穴约2~3cm处,上下左右沿梨状肌周围斜刺,针尖向主穴方向,同样使其得气,再接通DG一1治疗仪电源,频率、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准,留针20分钟。起针以后,再加手法治疗。

2.3手法:手法要做到由轻到重,先放松后理筋,着力深沉而柔和,不用暴力。病人取俯卧位,两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先用按揉手法在患侧臀部治疗10分钟,由浅入深,以放松臀大肌和臀中肌;再用双手拇指作与梨状肌垂直方向的缓缓弹拨及顺向捋按,反复4~5次后,用双拇指在痛点点按静压片刻,以解痉止痛,舒筋通络,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通过以上手法,疼痛症状缓解后,再点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委中、承山、阳陵泉、承扶、殷门等穴,并牵抖拉直患肢数次,再被动抬高患肢800左右,同时使足背伸。上述手法治疗每次时间约25分钟。扬刺加手法治疗隔日1次,l0次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经检验X2=22.57,P<0.01,说明扬刺加手法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4典型病例

施某,女,38岁,教师。1999年12月10日初诊。主诉:右侧腰腿病一个月,加重一周。因洗澡时臀部坐在浴缸口边上受寒冷而致。起初无明显疼痛,自己敷贴麝香虎骨膏未见好转,近一周疼痛加重,影响行走,并出现右下肢放射痛,无既往史。查体:一般情况可,腰椎各椎体排列正常,右侧梨状肌压痛存在,并可触及条索状隆起,直腿抬高在40~600时疼痛明显,膝反射、跟腱反射无异常,感觉、肌力正常。诊断:右侧梨状肌综合症。治疗:按上法治疗一次后,疼痛稍减轻;二次后行走好转,疼痛明显减轻,共治疗八次,症状全部消失,行走如常,随访未再复发。

朱某,男,43岁,干部。2003年6月20日初诊。主诉:右侧臀腿痛一周,加重二天。因扛物用力时姿势不当而致。近二天臀部疼痛加重,并出现右下肢放射痛,行走鸭步态,身体向左侧歪斜。查体:腰椎生理弧度存在、无侧弯,右侧臀部梨状肌走行体表投影部有一条索状物,深压痛明显并向右下肢放射,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直腿抬高小于600。诊断为右侧梨状肌综合症。治疗:按上述方法治疗一次后,疼痛明显减轻,行走好抟,隔日按同样方法治疗,疼痛基本消失,行走如常,第三次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而痊愈,随访未见复发。

5体会

梨状肌综合症其发病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梨状肌损伤,可使梨状肌肌腱破裂,肌肉发生保护性痉挛,突然收缩,可压迫和刺激梨状肌上、下孔的神经、血管;二是由于感受风寒,久居湿地,致使经气痹阻,经筋失于濡养,日久则梨状肌发生慢性炎症,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出现梨状肌综合症。

扬刺是《内经》十二针法之一,《灵枢·官针》日:“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症。笔者运用此法,针对病因、病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另外,手法更助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消炎止痛之功效,故临床用之奏效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