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离子聚凝胺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及检出率影响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低离子聚凝胺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及检出率影响观察

王学燕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中医医院检验科250200

摘要:目的:研究低离子聚凝胺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及检出率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就诊的80例输血检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80例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盐水法检验,实验组采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检验后数据差异。结果:经两组患者检验效果比较分析,实验组阳性检出率、检测耗时与准确度等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低离子聚凝胺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阳性检出率明显提高,且输血安全性得以优化,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低离子聚凝胺;输血检验;应用效果;检出率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一种常见手段,是采取静脉注射血液的方式进行治疗,已经广泛应用在治疗以及救治患者中[1]。在输血中输入相容的血液尤为重要,可以提升治疗的可靠性以及有效性,但是因存在过多的输血环节,如果出现错误可能引发溶血反应,恶化病情,增加治疗疾病的难度。为进一步探讨低离子聚凝胺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及检出率影响,以下展开检验观察与分析。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我院共收治80例输血检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

实验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最大年龄为77岁,最小年龄为23岁,平均年龄(45.34±3.21)岁。

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最大年龄为78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年龄(45.22±3.25)岁。

通过对两组患者性别与年龄对比研究发现,组间差异不明显,组间对比呈现为p>0.05。

1.2方法

对照组受检者予以盐水法实施交叉配血试验,在检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完全遵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取3~4ml受检者血液进行2min离心操作,分离血清,配置红细胞形成2%盐水悬液,采用同样方式配置供血者的2%红细胞悬液,将受血者细胞与供血者血清分别置于次测试管中,将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放置于主测试管中,次测管放入1滴受血者红细胞悬液以及1滴供血者血清,主测管放入1滴供血者红细胞悬液以及1滴受血者血清,对其进行1分钟离心操作,主次测管内均不存在凝聚与溶血现象,检测呈现出阴性,配血之后相容;主测管不存在凝集现象,次测管中不出现凝聚,不发生溶血检测出现阳性表示配血失败[2]。

实验组受检者予以低离子聚凝胺技术,采取受血者静脉血进行分离之后获得2滴血清,将其放置于主测管中,融入1滴3%~5%供血者的红细胞悬液,采取供血镇静脉血进行分离操作获得2滴血清,将其放置于次测管中,然后融入3~5%受血者的1滴红细胞悬液。在主次测管中分别加入0.65ml的低离子介质以及2滴polyhrene试剂,对其进行充分混合之后进行10s的离心处理,将上层清液倒掉,管底残留0.1ml液体,观察是否出现凝聚现象,然后在试管中分别融入2滴悬浮液,形成非特提醒凝集1min,检测出现阴性表示配血成功,如果凝集消失之后表现阳性为失败。

1.3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检测耗时与准确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的输血检验患者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两组患者检测耗时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对比、准确度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数值判定标准为p<0.05,证明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准确度对比

如表1所示,实验组阳性检出率与准确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阳性检出率、准确度对比(n/%)

2.2两组患者检测耗时对比

根据两组患者检测耗时对比结果发现,实验组检测耗时比对照组短,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表2:两组患者检测耗时对比

3讨论

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很多种交叉配血试验方式,主要有低离子聚凝胺法、酶法、盐水法等,不同检验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3]。盐水法具备操作简易等优势,但是因为不能完全检出抗体,因此在对输血患者予以盐水法检验可能引发输血反应,提升输血的临床风险。酶法虽然可以弥补盐水法的缺陷,但是因存在比较复杂的操作以及费时费力等缺陷,也不是理想的检测方式[4]。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相比较与上述两种措施具备一定优势,不但能够缩短检测时间,也可以检出不完全抗体,对于特异性抗体具有显著效果,灵敏度比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是,聚凝胺属于高价阳离子剂铵盐类多聚物,在对其进行溶解可能形成正电荷,可以有效中和红细胞表面唾液酸中的负电荷,促使形成非特异性凝集的红细胞反应[5]。此外,低离子溶液的抗原抗体引力也比较高。

综上所述,低离子聚凝胺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检出率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红超,王斌.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的稳定性、灵敏度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5):3098-3098,3100.

[2]王锡涛.输血检验中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116-118.

[3]吕萍,阿不都外力阿巴拜克力,阿布都肉苏力?肉孜等.分析低离子聚凝胺在输血检验技术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8):3574-3574,3575.

[4]罗全民,牟红兰,游德红等.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的稳定性、灵敏度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7):18-19.

[5]李青.低离子聚凝胺在输血检验技术应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9):1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