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学生的“哑巴”英语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如何减少学生的“哑巴”英语现象

廖惠元

湖南汉寿县龙池实验中学廖惠元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无论学了多长时间的英语,无论学了多少英语,不论是小学、中学、大学,教学大纲上对“说”英语都有明确的要求。

“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不用思维去组织自己的想法,直接在图片或教师的提示下说,第二种是根据一定要求,经过思维对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整理,从而正确流利表达自己的想法,通俗地说也就是灵活运用。对于前者的要求,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中达到要求,但相对而言,后者的要求就比较难达到。虽然教师心中清楚地知道只有做到灵活运用英语,才是真正意义上“学好英语”,而且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效果并不好。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灵活应用英语,进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避免学生的“哑巴”英语也就成了教学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良好语感,积累语言素材

1、依托朗读培养良好语感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和语文教学一样,重在反复读,时刻练,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朗读是巩固旧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美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好方法。谈到朗读,教师们用得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读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①跟录音机读录音机里发出的是纯正的原版录音,起到了纠正和培养学生语音语调之效。为了激发学生跟录音机读的兴趣,除了单纯跟录音机读之外,我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常让学生在读熟后,再以最好的状态录在磁带上,再挑出一些读的较好的录音,在早读时间里播放。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想知道是谁的声音,自然而然就听得非常认真。而被播放录音的同学也会因此感到十分高兴。没被播出的同学除了羡慕之外,也增添了下次好好朗读、录音的动力。此时,教师再点拨播放录音的同学好在哪里,该怎样读可以更好。这就为学生下次更好的朗读指明了方向,效果也较好。②师徒结队根据对新知掌握好坏,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弱点,相互帮助,是促进学生口语进步的一大对策。师徒结对活动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然不是说一定要师傅教徒弟,徒弟掌握得好,也可以反过来指导师傅。他们有问题及时举手,教师进行辅导。③培养领读小老师,促进全面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我从培养各班领读小老师入手。利用课余时间,选出英语成绩不错的学生,让其先一课课读给我听,读的流利准确了,让其作为领读小老师,并且告诉他们自己朗读首先必须正确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回家多听多读,争做一位好老师。在这样的鼓励下,领读小老师几乎能做到每课熟读、读好,以便充实自己的英语,把正确的发音教给其他同学。

2、大量背诵积累语言素材为了学生将来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能够将英语脱口而出,就要求学生把功能句型整句背诵,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是流利表达的基础。因此,我把背诵每周新教的英语课文作为每周的必备作业。英语教师常常有好几个班级,如果每一位学生都要教师检查过关,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这项任务,抓好背诵检查就显得很重要了。利用学生资源进行生生互检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效果不是很好。好的同学很快就过关,而差的同学不会的还是不会,长期不能过关,差的学生也就习以为常,结果这个背诵的任务达不到一定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出一个捆绑式的背诵方案,既有检查作用,又有帮助督促作用。我在每个班级都培养了8位背诵组长,背诵组长的职责除了负责检查本组的背诵情况外,还要负责对本组同学进行帮助,直到该组组员全部背诵。

我对全班同学都作了具体的分组,每组的人数不是一样的,有的小组中组员较自觉,也能较快完成教师的任务,这样的小组人数相对较多一些;而有的小组中组员的自觉性较差,基础也不是很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熟读课文、背诵。在这种情况下,组员人数就相对较少些;情况较严重时,有的背诵组长甚至只有一位组员。为了鼓励每一位背诵组长,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每一周任务的完成都会给组长加分,每隔一段时间对背诵组长及组员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奖惩,教师随时抽背并督促检查。这样,学生们能主动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尤其是在课外的主动性也更强了。

二、表演课文,树立语篇感

学生有了大量的背诵后,为什么还是不能张口就说?因为大量的背诵还只是输入,没有在实践中进行过有效的对话,还不能说是完全掌握。学英语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是在大量背诵的基础上,在陌生环境中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脑海中最先出现的仍可能是几个关键词,而不是整句话。所以在实际生活的自由表达中,会有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于是,表演课文就成了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但从背诵到表演课文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表演课文之前,要让学生至少能有完整的一句话的输出。如果能做到在任何情况都能“逢问能答”的程度,就为从“句”的输出到“篇”的输出奠定了基础,因为能做到在任何情况的“逢问能答”说明学生是真正理解意思的。这就避免了某些学生背得很熟,却是有口无心的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按课文表演,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背诵到表演,有利于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加深感悟。但仅仅是表演课文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所学内容,按其功能性创设类似的情景再次让学生表演,例如英语超市、英语剧社等。有了前面这些大量的工作做铺垫,学生的表演可能会加入自己的思想,但扩展还不是很大,而且整个对话的结构还是会受到课文的限制。尽管如此,这为学生灵活运用英语搭建了一个台阶。

三、大胆运用,让英语脱口而出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对话,虽然受到文本的限制,但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启动,只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果此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说英语,他们往往会觉得无话可说,还是会出现冷场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前几个步骤中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或是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接到任务后进行对话。这些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学生的思维也是被动的,自然而然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解决这种无话可说的现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会提问交流通常是以信息差为基点,通过信息传递达到填补信息差而产生的。在形式上可以是问答形式,也可以是描述形式。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必须有思想的参与。因此,要引起交流的因素之一就是要有问题。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更习惯回答别人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实际教学课堂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情况出现较多,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状态,学生的思维也就被定格在“你问我答”的形式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所有学过的问句整理出来,在两个星期内让学生背诵,当时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四到五个问题。于是在每节课中的前5分钟,轮流一位同学回答每组同学的问题。要求在同一轮提问中,各组之间不能出现相同的问题。每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提出几个问题就得几分。如果所提的问题是连续几周都被同学们遗忘的问题,可以得成倍的分数,当然能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心中也洋洋得意的,对于在这种情况下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往记得特别牢。学生学习热情很高,为了能在这个环节得到更多的分数,每一轮中每个同学的提问他们都听得很认真,而且会默默地记在心里,以备下一节课中用。还有的同学会千方百计地动脑筋,想出一些大家没提过的问题。当学生学会提问后,交流时的语言量就会多一些。

2、联系实际,随时体验无论是教师创设情景还是学生自己创设情景,只有当学生真正运用英语多次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在自由对话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学生才会对所学语言有更深刻的记忆,才能做到真正的灵活运用。要让学生养成经常注意身边的英语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上常写有一些英语单词或短语,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在学完饮料的单词时,我让他们收集一些饮料盒子,看看能否找到自己知道的饮料单词。那么以后每当买到新物品,他们的好奇心会促使他们来问老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氛围。这可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反复复习过去的知识,为提高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周末让学生到大街上走一走,发现哪些地方写有英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做到处处观察,但可以督促他们在生活中随时想想他想说的话能不能用英语来说。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强制性的办法了。我所教的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多,我就充分利用学生这部分的资源,将他们作监督的力量,互相之间形成一种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每星期一,我都会在教室后面贴一张表格,表格中有每一位同学的名字,每一位同学都有50分的基础分。当同学们在英语课之外的时间里交流时,如果发现对方讲的话是他们学过的英语,但对方没有用英语表达,就在该同学的表格中扣去5分,相反则加5分。每星期总结一次,并进行相关奖励。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常常是扣分多于加分,我就加大奖励力度,同时自己也参与同学生们这项活动。有时,我会故意用中文来说,看看他们是否有反应,而学生在监督老师时似乎是特别细心,发现老师的错误时特别高兴。久而久之,他们在自己的交流中也会显得格外小心,当半个学期过去时,大部分学生加分情况多于扣分情况,用英语交流的气氛也比原来要浓得多。

学生学习英语需要大量的可供模仿的目标语言输入。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不是外在的语言形式上,并且在这个习得的过程中形成听和说的习惯。我们应把交际语言的习得作为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手段,而非只是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目的。这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我们要区分开的,否则我们的教学整体上就会显得很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