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古文化

/ 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古文化

王晓芬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恒昌店小学五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每册书里都设计了系列的古文化篇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古文化教学的有效性,阻碍中国古文化的传承,更是束缚了学生领会古文化内涵的思维。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古文化的必要性,转变课程观、文学观,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意识,在教学中找准古文化教学的切入点,加强生本互动互通,发挥现代媒介作用,给古文化赋予时代特色,缩小古文化与学生的认知与心理差距,促进中国古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古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还处于形成的起始时期,在这个关键的时期需要语文教师通过古典故事、人物或案例等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三观。在教学中渗透中国古文化还能帮助学生把好人生发展的第一关,为学生的人生开个好头。

比如,在教学《游子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体会古诗内容,感知诗中母亲的念子情怀。通过阅读感知古诗,学生脑海里会浮现出母亲灯下为孩子缝补衣服及叮嘱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感人场景。通过这首诗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母爱,感受到母亲的辛苦、记挂。进而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道德素质

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逐渐增强感性认知的过程,便于学生未来更好地了解、传承中国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古文化,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以及文化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及道德素养,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古文化的相关措施

(一)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文化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智慧。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汉字认知大赛、书写大赛、诗词大赛等方式深入挖掘汉字文化,以此保证中国古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汉字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人们智慧的体现,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汉字的魅力,进而让学生喜欢研究这些汉字。比如,在学习"火"字时,教师首先写出汉字"火"的甲骨文,然后问学生像什么,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古人最开始的"火"字。然后根据历史的发展顺序,写出不同时期的"火"字,进而让学生了解"火"字的演变历程。通过这种方式集中学生的专注力,进而提高汉字教学水平。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国古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表现力的文化形式,很多文人骚客通过古诗词将自身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国古文化。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即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文化情境,从而增强学生体验,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从而更好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营造教学情境,首先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而在教学情境中加入戏剧冲突,就于无形中强化了教学情境的感染力,从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古文化情境

要传承好中国古文化,教师首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古诗词情境,构建一个良好的中国古文化氛围。

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的墙壁上贴一些古代名人字画,或者在小黑板上书写一些名诗名句,构建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学习古文化。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由"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拓展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再拓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通过环环相扣的方式层层深入,最终由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过渡到现代精神文明教育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三、结语

本文首先从学习古文化帮助学生树立三观,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以及道德素养等几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古文化的必要性。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文化、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国古文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古文化情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古文化的相关措施,旨在让古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刘秀玲.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J].新课程学习(下),2014(9).

[2]蔡勤.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6(18).

[3]孙小波.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5.

[4]刘鸿.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J].教育:文摘版,2017(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