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及防洪减灾措施

/ 2

重庆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及防洪减灾措施

张菁李璐希吴侃林小红

重庆市合川区气象局

引言: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划分较为明显,年平均降水量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但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重庆市的极端天气事件也明显增多,如暴雨灾害较为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因此,加强暴雨灾害的特征分析,提出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对策,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暴雨天气的成因

1.1自然因素

结合重庆市暴雨天气形成因素的分析,其中存在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因素、水汽条件、地形因素等

(1)气象因素

暴雨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尺度天气系统综合作用的后果。无论是哪种环流形势,暴雨来临之前或者发生暴雨的过程中,从地面到高空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系统,重庆市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包括西南低涡、低空急流、江淮-川东切变线、低压槽、冷空气等。

(2)水汽条件

重庆市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水汽来源较为丰富,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夏季的7月8月高达80%以上。充沛的水汽含量,暴雨区集中着持续的水汽输送与大量的水汽,是暴雨发生的必要前提。重庆市夏季主要的水汽通道有3条:南海、孟加拉湾、东海。因此重庆市降水最多的季节为夏季,同时盛夏气候异常炎热,形成了雨热同季的季风气候特征。

(3)地形因素

重庆市境内江河纵横,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地貌主要为丘陵、山地,坡地面积大,平均海拔为400米。地形造成的上升运动使对流发展导致局部地区降雨增加,因此在山区的迎风坡暴雨次数增加、暴雨量增大。同时地形对暴雨雨团产生的阻挡作用,也使得降雨量增大,降雨时间变长,造成暴雨的出现。

1.2人为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包括我国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发生暴雨的原因有3个方面,其中包括大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供给;并有足够凝结核,水汽附着在凝结核上面凝聚形成水滴;有抬升运动。其中充足的水汽供给是最基本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大气中的水汽饱和度产生影响。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加,致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也有了大幅增加,进而产生温室效应。温度升高,并且水汽充足的条件下,大气不稳定容易造成暴雨出现。

2、重庆市暴雨天气的特征分析

2.1暴雨天气的时间分布特征

(1)暴雨日数的月变化特征

重庆市属季风气候,夏季的来临伴随着热带海洋性气团,所以会产生大量的降水,然而到了冬天,在大陆性干冷气团的控制下,降水量较少,由此可见,降水量的变化随着季节的变化较大。本地的暴雨节相对较长,且多集中在4-10月,伴随着夏季风的影响,5月的暴雨频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7月达到峰值,其次是8月,之后的暴雨日数逐渐趋于减少。

(2)暴雨日数的年变化特点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来,重庆市的暴雨日数总体有较小的下降趋势,但是在不同季节,暴雨的日数变化还是不尽相同。春季的暴雨日数偏少,到了夏季暴雨日数增多,秋季来临之后,暴雨的日数又出现明显减少。对于暴雨日数的平均值年变化来说,重庆市的变化幅度偏大,并且每年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阶段性,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最近10年里,2002年6月最大降雨量的大暴雨出发生在沙坪坝,降水量达到了190.1mm;大暴雨2005年6月最大降雨量出现在渝北,达到了113.6mm;2008年6月暴雨的最大降雨量也是出现在沙坪坝,达到了163.1mm;2010年5月大暴雨的最大降雨量发生在潼南,达150.3mm。发生的特大暴雨只在2007年7月17日当天出现过,最大降雨量高达270.1mm,同样出现在沙坪坝。

2.2暴雨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

重庆市的年均降雨量较为充足,平局1000-1300mm,各区域的年降水量分布呈现出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局势,东南部的秀山、酉阳此两处的降水量最多,西北部的潼南降水量最少。年降雨量与年暴雨日数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多雨区对应暴雨区,少雨区与少暴雨区相对应。重庆有3个暴雨中心,分别是渝东北的开县、渝东南的酉阳以及渝西北的北碚地区,重庆市中心位置的暴雨较少。大暴雨中心与暴雨中心的区域分布几乎相同。

3、暴雨天气的防灾减灾措施

3.1加强暴雨天气的监测

建立新一代的暴雨类洪涝状况的监测理念,是目前要解决的首要关键问题,要及时准确的了解掌握全市的雨情与水情,研究暴雨天气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其变化的趋势,做好中长期的预报工作。气象监测预警预报工作的及时准确,是全面提高重庆市防灾减灾能力的良好基础与支撑。加强对于突发暴雨的精细化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增强现代化水平与气象监测预警能力的构建;提升预警准确性与精细化程度,尤其是库区雨量的预报。强化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努力做好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适当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3.2构建良好的城市规划

人类的生存发展全要依靠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城市化与工业化是重庆市未来的发展动力,在城乡总体规划与畅通枢纽的大力城市规划与改造的同时,政府部门一定要进行严格把关。从宏观上需要控制城市的过快发展、科学合理规划城市,降低城市雨岛效应,最大程度调节城市季节。从细节方面,特别要注意的是,城市排水系统不但要建设,也要运行管理。例如管网系统的规划,管线标高与埋深,管径等的细微之处的处理;雨污水的处理要做到新根本上解决污水入河的问题,充分体现与城市防洪体统之间的联动。此外要进行检测、养护、监测等。

3.3加强防洪减灾科学研究

防洪减灾对策的研究从某种角度来讲属于公益事业,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质,有关政府部门应拨出专款,积极组织气象、水利、水文、环保、卫生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开展防灾减灾的技术研究,提升防洪减灾的科技水平。项目研究的领域应涉及广泛,比如包括:提高中长气象预报的准确度与健全气象预测模型研究;暴雨风险预估研究;建设灾后重建生态学模型;防灾减灾对策对天然河道的影响;防灾减灾规划评估等等。

3.4增强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要想实现暴雨灾害风险管理体制,实施城区暴雨的调蓄技术,增强暴雨灾害检测预警体制建设,都必须要求全民参与,只有切实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能力与意识,才能真正落实暴雨灾害的管理机制与预警体系等措施。气象、新闻媒体、卫生等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丰富的防洪减灾应急科普知识宣传,逐渐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廖家旺,周慧僚.宜州市暴雨气候特征与防灾减灾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6-25

[2]彭双姿,袁晓瑛,刘从省等.两次流域性暴雨洪水对比分析及减灾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179-180

[3]黄显旗.尤溪县暴雨洪水及防洪减灾对策研究[J].水利科技,1997(1):41-45

[4]张华江,罗碧瑜,姚建春等.兴宁市暴雨气候特征及减灾对策[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8(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