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中靛胭脂染色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胃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中靛胭脂染色的应用

黄立罡

黄立罡

普洱市中医医院胃肠镜室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目的:对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对胃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内镜下胃黏膜异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行肉眼判别,不作染色处理,只进行常规活检;观察组患者于内镜下喷洒0.2%靛胭脂粘膜染色剂,观察到可疑病灶后,染色异常的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结果:对照组中分别检出早期胃癌患者0例、不典型增生患者5例、肠化生或萎缩患者13例、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患者36例;观察组中分别检出6例,13例,20例,15例,总染色阳性率61.1%,其中早期癌阳性率9.3%。观察组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总检出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对比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可显著提高胃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癌前病变;早期胃癌;靛胭脂染色

胃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肿瘤疾病。现阶段,唯一有可能根治的手段是进行手术治疗,但其疗效受胃癌病期、癌肿侵袭程度以及癌变扩散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胃癌到发现确诊时,已发展为进展期胃癌,最佳手术时机丧失,手术治疗预后较差[1]。研究发现,胃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患者多无体征、症状变化,在普通胃镜下易出现误诊、漏诊。本文采用靛胭脂染色检查,以显示胃黏膜病变的形态特征等,可明显提高不典型增生以及早期胃癌患者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现将结果做以下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内镜下胃黏膜异常患者,给予常规的胃镜检查,其检查的结果显示为:胃黏膜色泽呈现变化、小面积溃疡、粗糙不滑、异常隆起或者表浅糜烂等现象,其中男74例,女34例,年龄介于26~78岁,平均年龄52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常规内镜检查中的静脉曲张、胃溃疡、进展期胃癌、胃息肉等以及因胃出血或者明显胃潴留对染色结果造成影响的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利用0.2%靛胭脂进行染色后行活检。对照组患者不实施染色处理,仅通过人眼对组织常规活检的结果进行评估、判断;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变形态分布等,性别、年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在内镜检查前,进行常规的黏液消泡剂服用,在插入内镜之后观察胃可疑病变位置、区域,使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对胃局部行冲洗处理,而后经过内镜喷洒15~30ml的0.2%靛胭脂,认真观察其染色的基本情况[2]。染色深浅作为评断依据,对胃黏膜行活检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测。

1.3统计学处理

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文中数据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P<0.05,对比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其结果显示:54例观察组患者中有33例患者在经过染色后显示为着色部位异常以及不典型胃黏膜病变。其中,7例着深蓝色,26例着浅蓝色,不着色21例。选取染色异常部位的2~5块组织行活检与病理学检查。在26例着浅蓝色黏膜的患者中,黏膜内腺癌1例,印戒细胞癌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中低分化腺癌4例;不着色的21例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组织活检。其中,14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为慢性中度或者轻度的浅表性胃炎,1例患者为慢性炎伴轻度不典型增生,5例患者为慢性炎伴肠化。对照组患者中,中度或者轻度不典型增生患者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1例,慢性胃炎伴肠化患者12例,浅表性胃炎患者38例,所有患者中未发现早期胃癌产生。见表1。

表1108例活检结果对比(例)

组别例数浅表

表1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总检出率对比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染色后活检阳性率明显升高。

3讨论

现阶段,胃癌已成为临床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而早期诊治率低直接影响对胃癌患者的预后。多数胃癌患者临床确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预后。及时对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进行临床诊断,同时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治疗,有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治愈率[3]。

目前,临床上一致认可的有关癌前病变的观点包括肠化与不典型增生,尤其是重度不典型增生与黏膜内癌诊断难度较大。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表明[4],应用美蓝-刚果红双色素胃镜对Ⅱ型早期胃癌进行检查,相比于普通胃镜,其检出率高达89%以上,显著高于普通胃镜检出率的28%;对于微小胃癌的检出率一般能达到75%,而普通胃镜则仅为25%,其结果表明早期胃癌发现率较高与色素内镜的普及密切相关,作为对比染色剂的靛胭脂,具有不被吸收,不结合黏膜,无致癌,能够经肠道排出等优势,具有临床安全性。

本组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中检出早期胃癌患者0例、不典型增生患者5例、肠化生或萎缩患者13例、黏膜慢性炎性反应患者36例;观察组中分别检出6例,13例,20例,15例,总染色阳性率61.1%两组结果比较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表明,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对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高对癌前病变与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临床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中银,落和生.掌握胃癌的内镜诊断标准,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3):139.

[2]陈丽娜,吴云林.内镜染色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05)

[3]徐雷鸣,陈惠芳,李定国.对照比较放大染色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5(02)

[4]杨辉,刘国卓等.内镜下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