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性斜视的手术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残余性斜视的手术治疗分析

程玉梅李洪磊

程玉梅李洪磊(山东省郓城县人民医院274700)

【摘要】目的探讨残余性斜视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8~2011年于我院收治的9例残余性斜视进行检查和再手术治疗。结果术后近、远期观察,斜视度数皆≤10△,正位率100%,1例术后复视,1月后症状消失。结论残余性斜视通过再次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残余性斜视手术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188-01

【Abstract】Surgicaltreatmentofresidualstrabismus

ChengYu-meiLiHong-lei

(YunchengCountyPeoples’Hospital,ShandongProvince)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causationandthesurgicaltreatmentofresidualstrabismus.MethodsExaminationandsugicaltreatmentforninecasesofresidualstrabismusinourhospitalfrom2009to2011.ResultObservationofearlyandlong-termeffects,thedegreesofstabismusarealllessthanorequaltotendegreesofprism.ConclusionSurgicaltreatmentiseffectiveforresidualstrabismus.

【Keywords】ResidualstrabismusSurgicaltreatmentCausation

临床上,我们把内、外斜视术后的低矫称为残余性斜视。如果残余性斜视角度小,本人满意,可以不必再手术。对儿童患者观察6周后,内、外斜视角度仍大于15△,可以再次手术,以获得双眼视功能[1]。成年患者术后残余斜视仍影响外观,观察6周后可以酌情再手术。这类病人的再次手术治疗由于手术量不易确定,是比较困难的类型,我们总结了9例最近手术治疗的残余性斜视患者,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我们回顾了2008年8月~2011年8月于我院收治的9例患者,所选患者均为内或外斜视术后残余性斜视患者。年龄11~23岁,平均19.5岁,距上次手术时间3月~11年,平均3.5年,残余性内斜7例,残余性外斜2例,术前检查斜视度为:残余性内斜25△~35△,平均28.7△,残余性外斜2例均为25△。其中2例患者上次手术前斜视度数>80△,行三条肌肉后残余性斜视。

2、检查方法

(1)眼部一般检查方法:每例患者均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大部分视力未受明显影响,眼前节和眼底正常。(2)眼肌专科检查:包括眼球运动、牵拉试验、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测量看近和看远的客观斜视角、同视机及Titmus检查双眼视功能。

3、手术方法:(1)双眼能交替注视者,二次手术可行对侧眼同名肌减弱或加强术,同一般共同性斜视手术;(2)如术眼为知觉性斜视,二次手术则仍在该眼手术,在原手术基础上增加手术量或加强对抗肌;(3)如双眼手术过的患者,加强主斜眼的对侧肌。

4、治愈标准:根据1994年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斜视标准[2]。

结果

9例患者中,从球结膜有无手术瘢痕及部位判断,首次手术只做单眼一条内直肌或外直肌的2例,二次手术给予对侧眼同名肌足量后徙术;首次手术只做单眼两条肌肉2例,二次手术给予对侧眼拮抗肌或同名肌的缩短或后徙术;首次做双眼2条及以上肌肉的5例,二次手术在原手术基础上行足量后徙术或行主斜眼对侧肌的加强术。

术后随访,完全功能治愈1例,临床治愈8例,1例手术后出现轻度复视,1月后症状消失。9例均正位或≤10△。

讨论

1、关于残余性斜视的原因。通过对本文中9例残余性斜视手术患者病史询问及再次手术中所见的分析,笔者认为造成残余性斜视的病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矫正不足,可能与术者术前对病人的斜视度检查不够充分,手术设计量不足有关。术中探查,以角膜缘为标志,测量肌止端,发现9例残余性斜视患者中后徙量不足者占7例,特别是内直肌后涉量有的仅为3mm左右。(2)、术后瘢痕粘连。手术者操作粗糙,术中出血多,均可造成术后瘢痕粘连重。(3)、回退。共同性斜视术后的回退与术前、术后有无同时视及融合功能有关,术前、术后无同时视及融合功能比术前、术后有同时视及融合功能患者术后回退的可能性大[3]。(4)、全麻斜视患者术后。由于全麻患者术中的眼位发生变化,术者可能临时改变了手术设计方案。

2、关于再次手术设计问题。对于残余性斜视的手术由于第一次手术造成了瘢痕和粘连,暴露退后的眼外肌比较困难,所以一般在未手术肌肉上进行。(1)如双眼视力无明显差异且能交替注视者,可在另一眼手术,方法同一般共同性斜视手术。(2)对于由于弱视形成的知觉性斜视则须在原手术眼上进行二次手术。作角膜缘切口梯形结膜瓣,分离粘连,切除瘢痕组织,暴露原眼外肌,从角膜缘开始计算拟后徙或缩短的量。如内直肌后退5mm,作双套环缝线,从新附着点切断眼外肌,缝扎于从角膜缘开始量10.5mm处浅层巩膜上;外直肌缩短8mm,则在附着点之后8mm肌肉上作双套环缝线,缝扎于从角膜缘后的6.9mm处浅层巩膜上。

综上所述,认真仔细的术前检查,周密合理的手术设计,细致轻巧的手术操作,认真准确的术中眼位观察和及时无误的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4],对于残余性斜视,如果手术设计合理,操作正确同样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卢炜.斜视诊疗图谱.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15.

[2]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防治学组,斜视疗效评价标准,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6,4(4):145.

[3]贺瑞,等.共同性斜视术后的回退问题.实用眼科杂志,1993,4:228.

[4]潘美华,等.残余性斜视手术治疗分析.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9,17(4):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