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阅读,步入悦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引领阅读,步入悦读

易淑云

浙江余姚市陆埠镇中学易淑云

2010年11月,在杭州师范大学举办了浙派名师暨全国初中名师经典课堂艺术展。有道是“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位特级教师——张春良用45分钟的课堂演绎更让我领略到了教师的高超技艺。笔者将课堂实录展示如下:

第一步:教师介绍,热身互动。由于是第一次见面,张老师先介绍自己来自金华,带来了金华酥饼,鼓励学生只要他们表现得好就可以得到它们。(课前热身,时间尽管较短,学生便不再拘束,开始了提问,来了解他们的新老师。)

第二步:导入授课。由学生的提问导出自己名字Byron,介绍了那个十八世纪的英国浪漫诗人,而“我”这个Byron是个中国的浪漫的教师,一个喜欢音乐,热爱诗歌的人。用一首凄婉动听的withoutyou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艺术殿堂。(用了歌曲导入法,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一边感受音乐氛围,一边完成所给任务。)

第三步:资源开发,学生操练。张老师灵活地开发教学资源,问学生歌词里的You指的是谁,提出Wecan’tlivewithout____.利用图片,加上启发,学生想出了不同的答案,Wecan’tlivewithoutwater,air,money,music,loveandsoon.让学生思考这些里面,哪个是最重要的,很自然地呈现出自己的一首配乐诗,Wecan’tlivewithout____.

第四步:听故事,思考阅读。承接利用诗歌,Butthethingwecan’tlivewithoutmostislove,withoutit,lifewillloseitscolor,引出“爱”的话题,教授“Itissb.who____.”这个句式。例如:Itismymotherwhogivesmelife.自然引出故事《儿子与妈妈的账单》,我把它称为思考阅读是因为教师一边讲,一边让学生思考故事结局,当男孩看到妈妈的账单(Nocharge的账单)后会说什么,会做什么,看完故事感受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仿佛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孩子,开始思考自己会怎么做呢,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接受着心灵的洗礼。)

第五步:故事阅读。另外一个故事“Amotherwithascaronherface”的阅读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利用课前发下的短文进行阅读。课文生词先全部呈现出,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Readforinformation,请学生回答课文问题;Readforunderstanding,设置了一些猜词的练习;Readingforsummary,请学生填缺词;Readforwriting,让学生思考材料中的男孩意识到自己错了后会对妈妈说什么,并写下来。(学生利用这些练习可以自我评价,加强短文的理解,为知识的内化、情感的升华以及语言的输出奠定基础。)

第六步:知识输出。课堂中练习“感恩节快到了,你会怎么做向母亲表达你的爱。”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后,呈现给学生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把最后重点落实到了“写”)

这是一堂源于课外的阅读课。张老师的课堂调节能力真让笔者赞叹不已,让在场的老师为之折服,充满了教学智慧。主要体现在:

1.智慧的导入,使课堂更具活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例如,由于是新教师,张老师没有急于讲授新课,而是让学生问自己,师生关系马上和谐起来了后再让学生听音乐,听音乐的部分既是课堂的导入,又是新知识的呈现。导入方式有很多种,张老师的这种效果很好,虽不热闹但始终能吸引学生注意,能引起学生共鸣,给学生心灵以荡涤,维持学习动机,激起学生内心学习热情。

2.巧妙处理“预设”与“生成”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细节。张老师善于根据情况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正如他自己所说的“Teachingmaterialiseverywhere.”能够灵活地谋求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例如,当学生问到他名字时,他说自己的英文名字叫Byron,自然地迂回到自己的预设,当学生问到他多大时候,他说这是个非常私人的问题,在英语里一般不问年龄的,尤其是女性,渗透文化教学,然后说自己出生于虎年,让学生猜猜他多大,有趣的是有学生猜他48岁,足足比他实际年龄猜大了一轮,这让听课的老师也忍俊不禁,但是张老师很和蔼可亲,对学生的提问给予肯定,并送金华酥饼给予鼓励,没让学生难堪,一句变调的英语调侃反而变成了拉近师生距离的有力武器。

3.适时引导和启发,培养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就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悦于思考,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曾有英国人说:“英国人最丰富的不是石油,也不是煤炭,而是英国人的想象力。”可见,中西方对培养想象力均列于重要位置。张老师把启发学生思考贯穿课堂始终。在学生输出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总是能给人以启发,教师作为实践的主体,总是充分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个性,给予学生以引导。例如,在呈现故事的时候,教师对学生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教师不是让“50个脑袋围着1个脑袋转”,直接呈现,让学生认真听,而是让学生思考结果,小男孩因做了家务活向妈妈索取money,妈妈回了一张账单,一条条列出,让学生填空,有了老师呈现的知识帮助,学生容易完成。重要的是在学生思考的同时带来了其心智的成长、心灵的震撼,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对待父母的方式,可谓是一箭双雕。这种引导和启发产生了奇妙的影响力量:唤醒学生的美好情感,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4.支架教学与情境教学并行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支架式教学理论非常形象,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像搭“脚手架”那样,给予学生帮助,引导他们逐渐深入,以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张老师在传递任务给学生的时候,为降低难度,给学生以帮助。比如在最后一篇短文阅读的时候,检验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时候,让学生直接自己解释还是有点困难,张老师已预设好,给他们准备好了选项,在最后一步Readforwriting中,教师给学生呈现了一首自己写的诗,构建支架,给学生写作提供帮助,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胜利果实。从后面说课时张老师呈现自己所教的学生习作中(学生用诗歌形式写的各种主题)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把平时的熏陶内化成了自己知识并加以利用。

支架式教学还体现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在课堂创设了有效的情境,把握一条途径---活动,从头到尾,通过pairwork,groupwork等进行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小组,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思想情感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阅读课的导向。阅读的练习层层递进,形成了“输入---内化---输出”的一条有效的阅读任务链,在“悦”读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同时活动的量与度把握得好,不热闹的课堂,但人人享受于课堂。

【结束语】

鲁子问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导入——任务呈现——语言知识学习——文化、信息教学——语言技能训练——任务完成。张老师的课堂与此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带着完成任务的渴望去学习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在掌握一定语言基础之后再进入下一个任务,在体验情境中为完成任务,享受阅读乐趣,真正达到英语学习目的之一——阅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善于发现生成的教育资源,可以删加、删减、替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和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促成学生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