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坑桩锚支护施工技术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1

对基坑桩锚支护施工技术运用分析

胡钢燕

胡钢燕

(江西省地质工程(集团)公司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涌现,对深基坑支护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老粘土地区中深基坑桩锚支护技术的应用情况,并总结出其实际运用的效果。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坑支护;桩锚支护;计算方式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用地非常紧张,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大量出现,与低层建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高度加大、层数增多、平面布置更复杂、施工技术要求更高、基坑加深等,本文重点对基坑支护技术进行看分析,根据建筑物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以往的基坑支护方式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1工程概况

该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16544m2,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62266m2。整个工程项目包括七栋30层高层商住楼、一所幼儿园以及生活有关基础设施构成。主楼基础设计以箱型基础,地下室共为3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0.35m,总体基坑面积为28000m2。

2基坑周边环境状况

周边条件非常复杂,周边环境图和基坑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东面附近的建筑物是3至7层的居民住宅楼,最近一栋楼和基坑坡顶边线距离为8.60m,基础埋深2.0m,此外有一配电房和基坑皮顶边线距离为1.67m;西面为改工程二期,有三栋无人居住的房屋待拆,和基坑坡顶边线距离为3.20m至6.30m;南面有一间废弃层砖房,和基坑坡顶边距离为8.90m;北面有建筑物为2至5层的砖混结构形式,与基坑坡顶边线最近的距离为1.0m,基础埋深2.0m。基坑开挖内及周边没有交通主干道和地下管线。按照上述所阐述可以得知:基坑东、北面周边坏境比较复杂,周边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基坑开挖的影响。

3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从地貌形态上看属于长江南岸Ⅲ级阶地垅岗地貌,地势比较平坦。依孔口标高计,地面标高变化范围为29.50m至32.90m。场地内土层分布情况见表1。

现场中按照场地地层结构、地下水类型以及地下水埋藏条件,为上部滞水,重点储存在人工的填土内,这一般由地表水与大气降水渗入进行补给,同时,附近的生活废水也会渗入补给。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按照勘察报告中所设置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结合该建筑所属区域实际情况来分析,场地中各土层的计算参数如表2所示。

4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计算方式

4.1锚杆+喷射混凝土保护部分(加强型土钉墙支护段)

(1)该部分支护体放坡坡率按照1:0.3设置;

(2)注浆水泥强度32.5,水灰比0.45至0.55;

(3)锚杆使用单根22Ⅱ级螺纹钢,锚杆长9000mm至12000mm,直径120mm,倾角13°,间距1500mm,排距1500mm;

(4)喷射混凝土强度按照C20设计,厚度100mm;

(5)加强筋尺寸为φ16@1500mm×1500mm,坡面钢筋网片尺寸设置为φ6@250mm×250mm。

4.2支护桩+锚杆部分(桩锚支护段)

(1)桩排使用桩长9.50m,桩径φ900mm,间距1600mm的人工挖孔灌注桩;

(2)布置1排锚杆,锚杆长度设置为15.0m,杆体使用两根1×7Ф15.2mm预应力锚索;

(3)锚杆使用φ150mm和倾角为15°的孔径,注浆水泥强度32.5,水灰比0.45至0.55,采取两次高压注浆。

(4)桩身混凝土强度使用C25,钢筋保护层厚度为50mm;

(5)钢筋笼主筋配置应分段对称,主筋为16φ22,加强箍φ16@2000,螺旋箍φ8@250;

4.3计算模型

(1)地面超载设定:基坑周边没有建筑物区域,地面超载按15kPa考虑;基坑周边有建筑物区域,地面超载按建筑物每层15kPa考虑。

(2)压力计算方式:郎金土压力理论、水土合算。

(3)支护模型的设定:支护模型设定,基坑上部8.4m充分利用土体本身的高强度,采用锚杆与喷射混凝土保护支护方式,下部采用桩锚支护方式。所以在计算时应分别计算上下两部分的稳定性。

(4)计算结果如下图2。

5工程效果

该基坑具有难度大、工期长的特点,在施工期间对基坑的变形情况加强了监测,对监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及时采取了相应的施工处理措施,使工程施工更具信息化。基坑坡度在开挖的施工期间,基坑一直保持稳定和安全,没有发生事故。监测基坑点水平位移变形最大仅为16mm。

6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发展给深基坑支护技术带来了挑战,深基坑支护工程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实际有了很大的进步,深基坑支护结构类型应根据建筑施工现场的地质、地形条件、工程要求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由于高层建筑物对超深基坑的要求,我们应科学选择安全经济的支护结构形式,这是我们应深入研究的问题,以及将多种不同类型支护结构形式结合运用的综合基坑支护方案则是超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