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前冲击平原对齐长城沿线营造活动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析山前冲击平原对齐长城沿线营造活动的影响

陆梦雪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网事业部北京市海淀区100095

摘要:本文以鲁中山前冲积平原为例,其地域范围南界大致与古齐长城一致,因此,取其沿线东、中、西部的栖霞、临淄、博山、济南地区代表性建筑为研究内容,介绍与山前冲积平原地理环境相适应的营造活动。

关键字:山前冲积平原齐长城营造活动

1.引言

在我国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山前冲击平原地区成为人类活动分布的重要区域地形类型。山前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而且具有坡度,水资源丰富又排灌条件良好,同时,山前冲积平原的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也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观、环境观的要求,在我国这种人类活动聚集分布在北方十分广泛,尤其以华北平原外侧阎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丘陵山地外缘为主要分布区域。本文将以鲁中的山前冲积平原为例,介绍与其地理条件相适应的人类建设活动。

山东位于华北平原南端,鲁中丘陵和黄河将山东境内的平原地区分割为三大部分:山前冲击平原、黄泛平原和鲁西南低丘平原,其中山前冲击平原包括淄博、潍坊,一直通向胶东半岛。由于沂沭断裂带贯穿山东南北,因此将该区域的地质条件分成东西两部分,其中西部区内主要分布着新太古代等侵入岩,区内的山区部分以及山前中原中蕴藏着金、等多种矿产资源,区内水资源丰厚,农业生产兴盛,但总体上看,区内山地多,沟壑纵横,土薄石厚;东部区内主要分布着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岩,坡缓谷宽,土层较厚,区内气候温和湿润,自然条件优越,农耕发达[1]。

该地理区域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地域范围之内,且区域的南部边界即为齐长城位置所在,因此,也已齐文化的影响区域为研究线索,展开此次山前冲积平原内建筑内容研究。

2.栖霞牟氏胶东齐韵

栖霞牟氏庄园位于齐文化圈所属的胶东半岛内,该区地层属于胶北地层小区,地层分布处古生界之外,其他时代的地层都有出露,因此,该地区的花岗岩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且该地区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种植,使得牟氏庄园的主人单以农业经营而建设起这个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号称“民间小故宫”的大庄园。

在建筑组群布局方面,官宦世家讲究布局的整体形象,规模宏大并呈现出一定的秩序,作为地主庄园的牟氏庄园而言,地主地广田多布局上不会像商人宅院一样局促,同时,作为农民身份本身而言,也并没有官宦世家炫耀门楣之意,因此,只将长幼尊卑等礼义思想渗入其中,整体的布局相对规整,六大院落以“日新堂”为中心来布局,单个院落的变换也较少[2]。

在建筑功能方面,官宦世家是“学而优则仕”,因此,重视书房在整个院落空间的地位;商人宅院重视对防御型建筑的设计,对牟氏庄园而言,由于农业经营的管理活动都集中在账房,账房的重视程度却远胜于其他,故其地位重要,作为账房的建筑大多都面阔五间,可见对账房的重视,同时,每个院落也都设立其相应的磨房、油坊、粉坊等农业生产的附属建筑。

建筑装饰风格方面,现存的大型宅第多建于清朝末年,受整体的清朝审美影响,在建筑装饰方面都极尽繁复,以体现其权势与富贵。相比于其他大型宅第,牟氏庄园基本上是不加装饰的,利用装饰的建筑部分也是屈指可的红色花岗岩以及木材、砖、瓦作为主要材料。

3.颜神孝水齐国瓷都

“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郦道元《水经注》[3]

这里所说的长城是战国的齐长城,泷水就是孝水,齐长城正是齐文化与鲁文化在地理上的分界线,而就当地的地理条件而言,盆地及附近山区,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铝矾土和重晶石等,储量大、分布广,制陶粘土更为普遍,更是长期以来博山特产陶瓷的重要原料,同时,博山城南马岱庄等地出产的紫石,在博山陶瓷文化的基础上友情起了琉璃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博山有“瓷都”、“琉璃之乡”的美称。[4]

随着宋代实行以实物地租为主的地租形式,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从而为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条件和劳动保障,宋代迎济发展。现存的颜神庙为四进院落,正殿方3间,其心间双补间和使用假昂的做法等都是宋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在对颜神祠的测绘总可以发现颜神祠采用了《营造法式》中“材份制”的建筑模数尺度,“材份制”从唐朝时开始启用,宋元时期也一直沿用,到明初时期“材份制”已经基本废止不用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的“斗口制”,现存的古建筑中采用“材份制”的模数制的极为稀少。

陶瓷作为博山地区的主要经济产品,除了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工艺品外,因其产量的巨大也被应用到了民间住宅的建筑中。在博山陶瓷厂附近的一些古朴村落里,走在村子的街道上不时可以看到用烧制陶瓷使用的匣钵类砌成的院墙,充满陶瓷的特色。

4.齐多甘泉海右古亭

位于小清河之南的济南,素来因为泉眼众多,而被世人称作“天下泉城”,济南的泉水来自于南部山区,就是此次研究的山前平原的南部边界鲁中丘陵,由于鲁中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将其夹在中间,成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高差达500多米,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与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其次,因为济南城区地下为可溶性灰岩,经多次构造运动与长期溶蚀,形成大量溶沟、孔、洞与暗河,形成了可以储存与运输地下水的地下管网,因压力而涌出地面因而形成了济南的泉水。

在建筑形制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质,一方面具备典型北方四合院中轴对称、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礼仪规则,另一方面,“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城市特色,又赋予了济南四合院因地制宜[5]。在济南旧城内的苗家巷民宅中,建筑河源以纵向与横向的轴线交替来联系几个小院落,这种组合形式在齐文化的中心地区较为多见,这也体现了济南建筑中的齐文化。

济南的民居多采用地方本土材料——灰砖、青瓦、粉墙,作为整个院落中唯一施以色彩的地方就是大门,厚实的黑门、朱红的勾边。与北京四合院的华丽相比,济南四合院古朴淡雅,而这种气质与江南的粉墙黛瓦有相似性,并且屋檐处理外形轻巧秀丽与江南苏浙一带的民居,上繁下简相一致,体现了济南合院既有北方的雄浑又有南方的秀美的特色。

参考书目:

[1]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视野》2009.3,5(9):1一6

[2]刘明峰《齐文化对胶东莱文化的影响与提升》《管子学刊》2005.4,30(1):1-8.

[3]喻学才李春富《管仲营造思想研究》《建筑文化研究文库》2007.1,34(16):13一18.

[4]马传政张军《博山古民居》《联合日报》2009。11,28(10):1一8.

[5]吕红孙亚峰呙志强《济南老城区民居建筑艺术特色探析》,《艺术理论》2010.5,56

作者姓名:陆梦雪出生年月:1989.3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