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上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思品课上要鼓励学生说真话

任文亮

任文亮(大名县殷李庄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在课堂上没有说真心话,也就不能完成塑造、改造学生世界观的任务。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教育实践中研究解决。

1.学生在思品课上不说真话的原因分析

1.1学生道德标准的确立与社会认同的矛盾。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道德也就存在着多重标准。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看到大量与课堂传授的道德认识不一致的现实,使他们的认识处于矛盾之中。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广播、电视的普及,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的中学生,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社会信息,各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必然要影响学生,甚至使他们对课堂上所传授的道德认识产生怀疑和困惑。

那么,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呢?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怕得不到老师和同学认同。学生从学习实践中认识到,课堂教学中的标准答案是书上写的,教师讲的,若不按此回答必然得不到认同。如果说了真话,会给老师留下坏印象,被同学看不起,因此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思想。

1.2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的局限与社会实践多样性、复杂性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其它认识水平一样有一个从个别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从片面到全面逐步发展的过程。而社会道德现象却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样的。学生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行为不看动机,抓不住主流和本质。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认真加以辨析,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只能是顺着教学要求发表意见,以免受到批评、指责。思想上的矛盾和疙瘩依然存在,也就不会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去支配自己的行动。

2.思品课上怎样鼓励学生说真话

2.1教师首先要讲真话。

在中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这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但学生又有独立性,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师要做到讲真话,首先要教育自己,要“用信念来培养信念”。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道德认识坚定,才能不被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动摇,才有可能以理服人。其次,教师在备课中,要敢于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加以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不躲躲闪闪,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些社会现象。如:在讲“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识点时,有学生说:“有些官贪污吏并没有受到法律严惩?”我告诉学生,“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违法犯罪最终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2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教育由于缺乏针对性和强烈的共鸣,难以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以致让某些消极因素继续滋长,成为继续教育的障碍,也不可能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如:在上《诚信为本》一课时,学生发表了“做老实人吃亏”的观点,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辨析。让学生认识到“吃亏是福”。社会需要老实人,做合格公民应该做老实人。让学生说真话,暴露自己的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斗争,用正确的认识去澄清思想深处的错误认识,就能真正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化。

3.评价思想品德主要观其行

看学生思想品德学得怎么样,主要看他的道德行为,使学生自觉用所学的道德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实践中巩固提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不提过高的行为要求,也不要求学生作空洞的表态和保证。我在上《承担社会责任》一课时,让学生知道做轰轰烈烈大事的人是有益于人民的人。而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人也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使学生认识到,中学生要做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必须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课后,班上做好事的学生明显增多。这样从实际出发提出道德行为要求,学生容易做到。通过做,得到社会认可,强化了所学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做到了言行一致。

4.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注重其心理训练,提高其行为能力

我国社会正阔步走向现代化,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的心理负担也相应加重,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处于21世纪的我国青少年这方面的需要更加迫切。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对顺利地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

5.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在使用本书组织教学时,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念转变

5.1变单向的“指示”、“教诲”为充满爱心的循循善诱。人的心理是在矛盾中逐步走向成熟的。七年级学生处在人生过程中的少年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着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矛盾特点,这是人生的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期所特有的心理表现。思想政治课老师尤其要善于启发学生敞开心扉,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的盲点和误区,抓住问题的症结之所在,给他们以充满爱心的教育、指导和帮助。

5.2变“替代”为帮助,避免使用“我打你通”之类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用本书时,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方面的说理教育,以理喻人,以理服人,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味运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势必难以引起学生的认同,从而使得这种教学与教育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效果。心理品质教育的正确方法应当是帮助、协助、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明白事理,继而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理性判断和明智选择,最后自觉自愿地付诸行为实践。

5.3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行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停留在单纯的心理知识讲授上,而无视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不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样的知识教学就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注意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心理修养的意识和能力,是本门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要根据所学内容,总结、交流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努力发现自己心理品质上的优势和弱点,然后为自己安排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训练活动。以实现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