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

刘艳慧

刘艳慧陕西省清涧县城关小学718300

课堂教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数学课的教学活动,要从学科特征和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

一、创新课堂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动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撷取,是数学课堂教学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教材因篇幅限制,提供给学生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感知和抽象概括,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去努力创新和大胆实践。这就要求教者在认真钻研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德育因素,去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括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参与体验知识学习过程,并锻炼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常用的方法有: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游戏情境、生活“问题”情境,设置悬念激情等。只要因课制宜地创新课堂情境,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原来也是这么轻松、生动、有趣的事。

二、创新引导方式,鼓励创新欲望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教学“再创造”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讲:在新、旧知识的过渡引导上,要讲究“近”和“简”。“近”就是过渡内容和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简”就是简捷明了、突出主题,找到与新知识的连接点。在学生解题思路引导上,可以通过“补明”条件、改变叙述方式、画出图示等方法,增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兴趣和信心,锻炼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引导上,首先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奇思异想、大胆置疑。所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并积极思维,与同学共同努力、释疑解难,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创新习题设计,提高创新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所以教师要潜心对教材进行研究,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方法,挖掘提炼创新教材。要引学生多思,让学生会问,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努力把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展现。可以在练习中设计一些开放性、实践性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广阔性;给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