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及生态治理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河道整治及生态治理措施研究

钱志超

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00

摘要:河道整治和生态治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在改善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总结了河道整治及生态治理措施。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治理

河道是分布在土地上的沟塘、河流、湖泊等,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同时也为地区的供水系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河道普遍存在卫生情况差、河道淤泥、防洪能力差的问题,降低水环境质量,因此开展河道的整治和生态治理非常重要。

1、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水质污染严重。水污染是当前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治污规划滞后,废水、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导致雨水、污水混流,增加河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重水质污染度。

第二,防洪能力差。部分河道存在防洪标准低、堤身薄弱的现象,而且有的的河道也未设置护岸,洪水发生造成坝倒、田毁。

第三,河道淤积严重。由于河道易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水土流失现象频发,造成下游河床淤积。

第四,河网水面面积减少。受废物堆积、违章设施等因素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改变着河道的断面形态,造成流水不畅,影响着河道功能的发挥[1]。部分位于城市的河网,由于修路、造房等活动的开展,随意填埋、占用河道,而且各种废弃物也倒入河道,侵占河网水面面积,导致河道狭窄,减少调蓄容量。

第五,护岸结构单一。一直以来,河道特征被渠道化,微生物、水边植物的生长环境恶化,水流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严重不足。在以往的护岸工程中,多考虑河道冲刷、水土保持、行洪速度等,因此多使用干砌块护岸、混凝土护岸等结构,这和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不符。

第六,河道形态单一,影响生物多样性。在河网密度比较高的地区,多将河流状态转变为直线,改变着河流浅滩、主流格局。对于河道的横断面而言,改造过的河床多选用梯形断面,使得水流速度比较平均。对于河道疏浚工程而言,工作期间多重视清淤量,忽视断面生态合理性,使得断面出现均一化倾向。现阶段,河道整治过程中多追求硬化覆盖,强调防洪功能,淡化生态功能、资源功能,破坏生态链,造成环境恶化。

2、河道整治和生态治理措施

2.1河道的整治措施

2.1.1对河道断面的整治

河道纵断面是河流的生物走廊,保持上下游畅通,是满足生态廊道要求的基础。而且河道上下游的畅通需和水工构造物保持一致,不能过陡,也不能过高,如果河道处于水土流失严重、水流势能高的山区,为保证河道稳定不崩塌,可使用落差小、持续性的低坝群法重建河道[2]。

2.1.2对河床的整治

第一,疏浚河床底泥。挖除河道表层受到污染的底泥,及时清除水中的沉积物、污染物,减少底泥污染物含量,改善河道水质,恢复生态功能。在对河床底泥进行疏浚处理时,应选用先进、合适的技术,在控制资金投入量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当然,底泥挖除时应减少挖除量,如果挖除量过大,疏送期间极有可能导致污染物泄露,造成二次污染。

第二,加强河床生态建设。结合河道实际重建生态体系,首先保持冲淤均衡,并在该基础上保持河道的透水性,使其和地下水有效交互。在实际的整治中,可选用置石法构建生态体系,将大小合适的石子按一定规律排列放入河床形成鱼礁,这对于鱼类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还可向河底抛石,便于保护河床。需格外注意,抛石厚度要符合标准,以不水土流失、保护河床为宜。

2.1.3进行护坡改造

首先,合理选择护岸工程材料。在对护岸工程进行施工时,应结合实际选择工程材料,保持护岸和河道景观相互融合。同时,还要根据河道位置、周围环境、施工便利等综合考量护岸材料。当然,所选择的材料要顺应护岸形态,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自然效果。其次,布置岸边线。这里所说的岸边线也就是水边线,布置效果和景观效果、河道形态密切相关。为实现河道景观效果,可在维持自然形态的情况下,设置河道两边的浅水区,使岸边线更加具备层次感。最后,合理配置植物。在河道种植水生植物,不但能美化河道景观,还能发挥水质的净化作用。在对植物进行配置时,除要重视植物的生存周期外,还要重视植物间的层次感,使得所选择的植物形成明确、清晰的立体层次,从而体现河道的地域特征[3]。另外,还要合理选择水生植物种类,科学配置挺水、浮水、近水植物,提高存活率,发挥河道的生态功能。

2.2河道的生态治理原则及措施

2.2.1生态治理原则

第一,协调相关标准规范原则。河道整治涉及各学科和部门,如环境改善、防洪等。近年来,国家和各部门颁布了相关标准和规程,同时还开展了相应的整治规划和工程设计。在制定河道生态治理规划时,必须结合各标准,从而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其更好和区域经济、法律法规衔接。

第二,协调经济发展原则。促进经济发展是河道治理的主要目标,将水利工程作为基础产业,并为社会发展提供足够水源,保障防洪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河道整治标准也就不同,若标准过低,将无法满足项目需求。若标准过高,将增加整治难度和财政负担。因此,标准制定期间需综合考量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4]。

2.2.2生态治理措施

第一,生态修复,提升自净能力。生态修复是河道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举措,沿岸种草、植物形成植被保护屏障,不但能美化生态环境,还能吸收污染源,减少水土流失。对于要求比较高的河道而言,可使用生态护坡的方式,循环利用地下水、河道水源,调节水位,排水排涝,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合理使用生物本身的水体净化功能,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保持生态环境稳定。

第二,建设岸滩景观,提升环境质量。岸滩功能由原本的排涝、蓄洪向净化空气、美化景观等功能转变,一般来讲,乡镇村落多分布在河道两侧,人口众多,整治期间应综合考量居民的生活习性及服务特点,使用树林、草坪相结合的方式,于中间设置景观小路,设置观水台、休息亭等景观,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硬化路面,以免影响环境美化效果。

第三,推广生态治理理念。针对河道的生态系统特征,将净化能力指标、水体污染物含量指标、水利功能指标等作为评价因子,对河道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5]。其中,水利功能指标多根据河道的弯曲度、渠化度等要素分析过水能力、防火能力,河道整治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实际工作中应结合生态系统深入分析整治期间极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有效措施进行解决,提高生态治理效果。

3、小结

综上所述,河道的主要作用是灌溉供水、排涝排洪、排放生活污水等,能提高防洪能力,改善居住环境。分析得知,我国河道多存在河网水面面积减少、水质污染严重、护岸结构单一、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可从护坡改造、整治河道断面和河床、建设岸滩景观、推广生态治理理念、提升自净能力等方面着手,提高治理效果,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羽,张兵,孙东坡,等.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J].水利水电技术,2017,48(5):102-109.

[2]李凤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6,10(1):34-36,33.

[3]傅强.农村河道整治及生态治理措施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22(11):23-24,48.

[4]李辉.浅析河道整治过程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6(9):2343-2343.

[5]李雪娇.河道整治规划设计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5(29):1927-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