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五字经,用活激趣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唱好五字经,用活激趣法

耿兰英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趣

河南淇县职业中专耿兰英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最佳地接受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因课而宜、因人而宜,唱好“导、哄、激、引、养”五字经,用足、用活、用好激趣法,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领悟、去发现、去创造,最终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趣。

一、突出趣味性,精心“导”趣

“教无‘趣’,课不易‘活’,学不易‘动’”。引人的导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授课开头要“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达到抛“砖”引“趣”的效果,使学生进入新学情境。

在讲授《隆中对》一课时,我先出示一首小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由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引入课文所记叙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刘备三次屈身茅庐请诸葛的意义所在,进而想象诸葛亮如何在茅庐内指点江山、纵论天下,最终使“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画面,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

二、突出感染性,合理“烘”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烘托气氛,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时,我针对学生心态不成熟,并喜欢追星的特性,在教室播放香港歌星--王菲合乐而唱的《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学生立刻被王菲那悠扬婉转的歌声吸引和感染,陶醉于其中,边听边欣赏,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译析全词内容,并一起唱起这首《明月》歌,使学生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在激趣中促进理解,悟思中品尝喜悦。

三、突出直观性,现场“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实施直观教学等教法中,吸取理化课的经验,运用实验法去解决语文的重点、难点,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我在讲授《中国石拱桥》一文时,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课前制作了两件教学用具“平桥”和“拱桥”。上课时,我分别在这两座“桥”上加一砝码,让学生来思考这两种“桥”的特征。学生很快回答出:“平桥”外观普通,承重能力弱;而“拱桥”外观优美,结构坚固,承重能力强……在这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我马上让学生朗读课文,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从而学到新的知识。

四、突出互动性,情景“引”趣

“巧于‘激趣’,善于把握,则‘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理,通过互动参与,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锻炼学生的胆量、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互动参与,情景引趣:

1.课本剧表演

如《核舟记》第三段要求学生背诵,只凭听老师讲一遍课文,背起来恐怕困难不小。我便请了三位学生上台扮角色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台下的学生一边看着他们排位置,摆姿势,一边看着课文,忍不住心中的着急,七嘴八舌地当起了“导演”。“鲁直在左边!”“东坡的左手放在鲁直的背上。”“鲁直的右手要指着画卷。”“鲁直要做出来说话的样子。”“东坡现右足,露出来!”“各微侧,两个人都要微微地侧着,面对面而侧。”“两人的膝盖要靠拢点。”……台上台下,“导”“演”结合。课文中有关苏黄二人坐姿、神态的语句,不知不觉竟然全被学生们自己“消化”了。

讲到佛印,他的外貌“绝类弥勒,袒胸露乳”,与平时所见的“五子罗汉”十分相似,老师一提,学生便心领神会。可是佛印的坐姿,小演员摆不出来,小观众也冷了场。我便替小演员搬手弄脚,终于,佛印的姿势展示出来了:佛印斜坐着,“矫首昂视”,只差左臂上挂着的一串念珠了。“呵——”伸头探颈的小观众愉快地舒了一口气:原来是这样。我看着一张张跃跃欲试的面孔,不由得临时布置了一道作业:回家后以床为船板,当一回佛印。表演完了,舟上五个人的位置、姿态、动作,也就象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印进了学生的脑海之中,一句句难背的古文化成了直观的形象,把它背下来,应该没问题了吧。

2.口诀法

把语文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带有趣味性,才易学、易记、易懂,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我采用口诀法,引导学生轻易地学习语文知识。在讲授《猫》一文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同学都来写《猫》这篇课文的“顺口溜”,看谁写得最快最好,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结出:学习散文猫猫《猫》,作者简历先记牢;字词读解是基础,段落划分少不了;三次经历为事件,详写略写处理好;第三只猫是重点,前面两只做衬托;养猫感情有区分,喜欢讨厌加悔恨;主题思想请考虑,写作诵读课后练。这种方法文字简练,句子整齐,能激发兴趣,增强记忆,琅琅上口,韵和谐,易于成诵。

3.串讲故事法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讲一些有关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故事,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如讲授《出师表》时,可以先讲述诸葛亮辅佐刘备建功立业时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足智多谋的儒雅风范,加深学生对他的敬仰,让学生产生想尽快接触课文的欲望。当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就会主动地看注释,查字典,译课文。此后,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活动,运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文言文翻译出来,使学生对苦涩难懂的文言语句,有了生动的感性认识,就会主动求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突出情感性,用心“养”趣

“爱心+耐心+用心=教育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活生生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海洋,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真正达到用心“养”趣的目的。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依据作品所表达的丰富情感,科学、合理、恰当地创设激趣,就能激发兴趣,拓展思维,陶冶情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不断提高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