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例重度下肢软组织闭合性损伤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26例重度下肢软组织闭合性损伤的护理体会

苏静

苏静(广西梧州巿红十字会医院外科广西梧州543002)

【关键词】下肢软组织闭合性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280-02

重度软组织闭合性损伤是人体肌肉丰富的部位,受到钝器直接作用于人体软组织或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后所造成的损伤[1]。病人表现为剧烈疼痛,局部出血及液体渗出所致肢体剧度肿胀,局部软组织破坏、疼痛、或神经损伤致活动障碍。如抢救不当或处理不慎,可延迟病人康复,增加病人的住院费用,甚至引起感染而至畸形,诱发病人原有疾病的发生。

1临床资料

本组26例重度下肢软组织闭性损伤病人,男15例,女11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8岁。双下肢损伤16人,单下肢损伤10人。通过对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病人损伤后没发生感染,组织的修复达到完全修复,无并发症发生。

2护理

2.1院前的急救

2.1.1止血带的使用对四肢伤口出血,用止血带是最有效的临时止血方法[2]。大动脉破裂出血如腘动脉,用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止血带的松紧度以能阻断或限制血流为准。以一定的压力使血管破口缩小或闭合,此时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可迅速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

2.1.2局部处理患肢12小时内制动可减轻疼痛刺激,加快血管破口的血栓形成。局部可用化学冷袋敷,毛巾隔开控制好温度,10分钟观察一次预防冻伤。当身体遭受到损伤时,立即对损伤部位进行冷敷,可很好地降低皮肤组织损伤,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出血及肿胀程度,抑制细胞的活动,使神经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减少局部血流。因此冷敷是治疗急性损伤的首要措施。

2.1.3支持治疗创伤后立即发生炎症反应,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成分外渗,引起体液丢失,酸碱平衡失调。给予静脉补充液体,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2.1.4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止血措施的使用,及时发现复合性外伤,预防失血性休克和痛性休克的发生。使用止血带和冷袋时,注意局部皮肤变化和止血带放松时远侧的血运情况,以免压迫过久导致肢体坏死。

2.2院内的护理创伤后的一系列变化,是机体动员自身的能力尽可能保存生命和恢复结构功能的完整,然而,伤后出现的反应并不是完全对机体有利。机体需克服种种不利的效应,方能达到康复。

2.2.1密切观察病情对于闭合性创伤不能直接观察内部组织的改变,大量血浆渗出后血容量缩减,可发生轻度休克,保持输液通畅,按医嘱及时输入止血药、抗容液体、5%碳酸氢钠等。

2.2.2疼痛护理在诊断清楚的情况下,应用一级止痛药如度冷丁、强痛定。既止痛又可保持血管扩张,防止血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2.3局部处理12小时内局部使用冷理疗机,防止继续出血和渗血,降低组织细胞的代谢,减小细胞的能量消耗和酸性代谢产物。损伤后6-8小时血肿凝结成血块,损伤所至软组织坏死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炎性细胞逐渐清除血凝块和坏死软组织而使血肿机化形成肉芽组织。12小时后可热敷、药物外敷或红外线灯照,以促进血肿和炎症的吸收。

2.2.4体位护理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病人平卧或健侧卧位一周,以防患侧血管受压影响患肢的血流速度。

2.2.5病情观察闭合性创伤的严重炎症,可使组织内压过高,以至阻碍局部血液循环,肌肉组织缺血性坏死。如肢体肿胀、压痛、肢体活动时引起疼痛、皮温下降、感觉异常,出现茶褐色尿或血尿,可能并发了挤压综合征。伤后使原有血糖和胰岛素分泌相互调节关系失常,导致血糖高于正常值,即所谓“伤后糖尿病”,使原有糖尿病的病人病情加重。

2.2.6预防血栓形成由于早期患肢制动和抬高患肢,使患肢血流减慢,年龄大的病人易形成血栓。除患肢采用热敷和红外线灯照外,按医嘱应用抗凝解痉药如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山莨菪碱等。

2.2.7观察并发症大量组织细胞的裂解产物,可通过血循环损害其他器官。原有心脏病或动脉硬化症的病人,发生心律失常甚至心功能衰竭。闭合血肿的无氧孝解,抽吸血肿或皮损处侵入细菌,病人血糖又高,容易发生气性坏阻或化脓性感染。

2.3恢复期护理

2.3.124小时后鼓励病人进行主动和被动的活动患肢,促进血肿的吸收、肢体血液循环和肢体功能恢复,48小时后下床活动,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2.3.2心理护理在处理创伤时,应始终关心病人的心理状态。一周后如血肿未吸收,触之有波动感,要进行手术切开清除血肿,多数病人都拒绝。护理人员要善于用语言进行解释,使病人消除恐具和疑虑,尽快接受手术争取早日康复。

3结论

通过迅速合理的现场急救护理,入院后实行系统的整体护理,损伤后进行止血、冷敷、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止痛、热疗、消肿、抬高患肢及活血化瘀等处理,病人没有发生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3.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上册[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