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张弦梁结构的静力及动力性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单向张弦梁结构的静力及动力性能分析

禹志伟

禹志伟

山东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250101

摘要: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对单向张弦梁结构进行分析,系统的研究了撑杆数目、预应力、高跨比、垂跨比等参数对张弦梁结构位移及内力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各个参数对张弦梁结构自振特性等动力性能的影响。

关键字:张弦梁;静力及动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一、引言

张弦梁结构(BBS)是将刚性构件(梁、拱活桁架)和柔性构件(预应力拉索)用撑杆连接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结构形式,具有体系简单、受力明确、充分发挥了刚柔两种材料的优势等优点,近些年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着重进行了撑杆数目、预应力大小、高跨比、垂跨比等参数对张弦梁结构内力及位移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各个参数对张弦梁结构自振特性等动力性能的影响。

二、各个参数张弦梁结构静力性能的影响

本文采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张弦梁结构进行分析,上弦梁采用beam44单元模拟,下弦拉索采用只能受拉不能受压的link10单元模拟,中间撑杆采用link8单元,张弦梁的基本模型如图2-1所示。

由于竖向撑杆对上弦梁起到弹性支撑作用,撑杆数量越多,使得结构上弦梁与预应力拉索之间的相互牵制增大。从图2-2中可以看出有无撑杆对张弦梁结构的竖向挠度影响巨大,张弦梁在没有撑杆的情况下刚度很小;随着撑杆数目的增加,张弦梁跨中竖向挠度变化很小,说明撑杆数目多到一定程度对结构挠度的影响比较小。图2-3和图2-4说明增加撑杆数目能显著的降低撑杆轴力和上弦梁的弯矩,但当撑杆数目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上弦梁弯矩的影响减小。图2-5说明撑杆数量对梁拱轴向应力的影响不大。综合起来,建议工程设计中撑杆数量不需设置太多,撑杆超出一定的数量对结构受力性能没有太大提高,反而会增加造价,造成浪费。

2.预应力大小的影响

在张弦梁下弦拉索中施加初始预应力对结构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预应力拉索使撑杆产生向上的分力,从而可以降低上弦的内力,减小结构的变形,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此外预应力的施加能够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图2-4为张弦梁结构减去预应力起拱值后的挠度随预应力的变化图示,可以看出,在外荷载不变的情况下,张弦梁跨中节点的挠度随着预应力的增加变化很小。图2-5和图2-7说明,随着预应力的增加,撑杆的和梁拱的轴力基本上呈线性增大。图2-7表明,当施加的预应力较小时,梁拱下部受拉,且弯矩大小随着预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当预应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梁拱上部受拉,且弯矩随着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若以上弦内力最小为预应力取值目标,那么在预应力达到合理值以前,上弦梁的最大弯矩是不断减小的,而在此之后便会增大。总之,结构的位移和杆件内力随着预应力的变化都表现出线性的特点,预应力对结构的整体刚度贡献不大,预应力的选取既要考虑到发挥撑杆和上弦梁的材料强度极限,又不至于使上弦梁的弯矩过大。

3.矢跨比的影响

对于张弦梁结构的基本模型,施加不同预应力,其他参数不变,按照矢高的不同,分别建立模型,分析结果如图2-8~图2-11所示。

图2-8~图2-11说明张弦梁结构的跨中竖向挠度、撑杆轴力、梁拱轴力都随着矢跨比的增大而减小,在较小的预应力条件下,上弦梁弯矩随着矢跨比的增加而减小,当预应力较大时,上弦梁弯矩先减小后增大,出现上部受拉区。

4.垂跨比的影响

图2-13说明,张弦梁撑杆的轴力随着垂跨比的增大而增大。张弦梁其他力学性能与垂跨比的关系均与矢跨比的变化趋势相同。提高结构的矢跨比或垂跨比相当于增大了结构的截面高度,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刚度,从而使结构竖向位移减小,同时结构各杆件轴力也大约呈线性变化。

三、张弦梁结构自振性能分析

结构的自振特性是极其重要的性能指标,它直接影响到地震荷载、风荷载等动力荷载产生的结构响应,另外自振特性也是衡量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准确的把握自振性能避免结构与动力荷载发生共振的危险。本文计算中取结构恒荷载为0.5kN/m2,屋面活荷载取0.5kN/m2,选取结构的前十阶自振频率和前六阶振型,如表3.1和图3-1所示。

表3.1张弦梁的自振频率和自振周期表由表3.1可以看出,本文所选张弦梁基频在2.25左右,第十阶频率为43.19,频率分布呈均匀上升趋势。图3-1给出了结构的前六阶振型,可以看出前六阶振型均为竖向振型,其中二、三、五阶振型为对称振型,一、二、四阶振型为反对称振型。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撑杆数目、预应力大小、矢跨比、垂跨比对单向张弦梁结构静力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自振性能分析,结论如下:

(1)撑杆数目对结构挠度及梁拱轴向应力的影响较小。增加撑杆数目能显著的降低撑杆轴力和上弦梁的弯矩。

(2)结构的位移和杆件内力随着预应力的变化都呈线性变化,预应力对结构的整体刚度贡献不大,预应力的选取既要考虑到发挥撑杆和上弦梁的材料强度极限,又不至于使上弦梁的弯矩过大,应尽可能在初始态到荷载态的变化过程中减少上弦梁的弯矩和轴力。

(3)张弦梁结构的跨中竖向挠度、撑杆轴力、梁拱轴力都随着矢跨比的增大而减小,在较小的预应力条件下,上弦梁弯矩随着矢跨比的增加而减小,当预应力较大时,上弦梁弯矩先减小后增大,出现上部受拉区。张弦梁撑杆的轴力随着垂跨比的增大而增大。张弦梁其他力学性能与垂跨比的关系均与矢跨比的变化趋势相同。

(4)张弦梁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弱,究其原因是由于下弦预应力拉索的充分利用,使得结构其他部分的负担较小,从而构件截面的取值较小,从而导致张弦梁结构的整体刚度小。

(5)单向张弦梁结构的振动以竖向振动为主,水平刚度很强。

参考文献

[1]白正仙,刘锡良,李义生。新型空间结构形式——张弦梁结构。空间结构,2001(2)

[2]刘锡良。现代空间结构。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董石麟,罗尧治,赵阳。新型空间结构——分析、设计与施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白正仙。张弦梁结构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2